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其临床常见的表现之一。西药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副作用大,且不能完全控制病情,关节疼痛复发率高。而中医药治疗恰恰弥补了西药的这些不足,具有独特的优势。范冠杰教授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病的研究20 余年,临床经验丰富。
1 治疗方法
基础用药加辨证用药。基础方:土茯苓、百合、薏苡仁、车前草、忍冬藤各30 g,土贝母10 g。辨证用药,肾虚证:狗脊、川断各10 g,女贞子、旱莲草各30 g;阴虚内热证: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各15 g;肝气郁结证:白芍15 g,柴胡、薄荷、牡丹皮各10 g;血分热郁证:牡丹皮、麦冬、赤芍各15 g,玄参10 g;燥热内盛证:石膏、葛根各30g,知母10 g,连翘15 g;兼有阳明腑实:大黄5 g,枳实10 g,火麻仁15 g;热扰心神证:淡竹叶、远志各10 g,夜交藤30 g,酸枣仁15 g;湿热壅盛证:苍术、黄柏各10 g,绵茵陈、蚕沙各15 g;血脉瘀阻证:丹参15 g,三棱、莪术、泽兰各10 g。疗程为10 天。
2 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关节的红肿热痛为主要特点,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畸形及痛风石形成。目前西医治疗以解热镇痛为主,药物副作用较多,不能长期反复使用,而且关节疼痛复发率高。而中医药治疗不仅疗效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通过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的整理可知,湿热闭阻是痛风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湿热闭阻贯穿其整个病程,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清热祛湿为主。范冠杰教授抓住湿热阻络这一核心病机,以土茯苓、土贝母、百合、薏苡仁、车前草(车前子)、忍冬藤清热祛湿通络药串贯穿治疗全过程。其中土贝母、土茯苓合用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百合经范教授经验总结及辨证重新认识,认为其有“止通身疼痛之功效”。此外,再加上薏苡仁、车前草的清热利湿之功,忍冬藤的通络舒筋之效,整个用药均为30 g,以起强力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急性期患者使用,否则病重药轻则不效。且范教授多提醒患者,煲药时水可多放,以药代茶,时时饮之,效果更佳。
范教授在治疗过程中紧紧把握中医的辨证论治灵魂,认识到因体质、气候环境、治疗等因素影响会出现多种兼症,将其概括为八个常见兼症,每个证型均有固定的核心症状和药串,根据核心症状选择相应的药串治疗。即肾虚证: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小便频数。阴虚内热证:口干多饮,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肝气郁结证:性情易怒烦躁,或郁郁寡欢,女性月经不调。血分热郁证:面红唇赤,舌绛红,脉滑实。燥热内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喜饮。若兼有阳明腑实:大便干燥或秘结难行,脉滑实。热扰心神证:心烦,多梦,睡眠不安。湿热壅盛证:口干不欲多饮,或纳食不多,小便黄,苔黄腻。血脉瘀阻证:舌暗,舌底脉络粗大曲张,或伴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这样,复杂的辨证论治就变得简单而容易掌握。通过对59 例病例的回顾性观察,我们发现,纯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显,无1 例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通过长期的随访发现,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疼痛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