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董志刚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3)

文章正文

 

 

  痛风性肾病,临床又称其为尿酸性肾病,是指高尿酸血症和( 或) 高尿酸症使尿酸在肾组织沉积所导致的肾损害。其病理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产生过多,或者是肾脏的排泄减少,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体沉淀于肾脏而引起肾损害。临床上以腰酸腰痛、多尿、夜尿,或尿血、尿结石,或肾绞痛、少尿无尿,或贫血、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并常伴有趾、跖、膝、踝、腕、手指等关节红肿、热痛及发热等肾外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腰痛”、“淋证”等范畴。西医治疗多以降低尿酸的产生和促进其排泄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且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肾功能损害,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在降低了尿酸的同时,又可以很好的改善肾功能。

  董志刚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载,临证每每勤求古训,善寻明方之精要,取方极具创新,崇尚经典而又不拘泥,颇有独到之处。现将董师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总结如下。

1 发病根源在于脾肾亏虚,痰浊瘀阻

  董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源在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不足则脾不健,肾阳亏损,则脾失健运。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阴精阳气亏虚,易为风热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浊运化受阻,停聚于体内,邪与湿并,合而为患,痹阻经络关节,气血不行,骨失所养,不荣则痛。故本病的产生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阻为标。

2 辨证分期,因期分型,按型施治

  董教授将痛风性肾病从痰湿血瘀论治,认为本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可见湿热阻络、湿热伤肾等证; 病程日久,湿热阻滞气血,生痰成瘀,可见痰瘀互结证; 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气壅盛,正气日渐衰败,病至后期可见气阴两虚、脾肾衰败之证。中医学对于本病的临床分型尚未达成统一标准,董教授依据本病分期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4 型,按型施治。

2. 1 湿热阻络型

  该型患者以关节红肿疼痛为主,冷敷痛减,常兼见发热、恶风,急躁易怒,烦闷不舒等,小便黄腻短赤,时有血尿,尿中泡沫多,大便秘结难下,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尿常规示尿隐血、尿蛋白呈阳性,肾功能检查示血尿酸、血肌酐高于正常值,GFR 低于正常值。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选四妙散加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地骨皮等; 湿热甚者加栀子、黄连以利湿祛热;肿甚者加茯苓、桑白皮以增利水之力。

2. 2 湿聚血停型

  该型患者表现为关节局部疼痛,关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痛处固定,周围皮肤暗淡无光泽,伴有腰酸乏力,或伴肢体浮肿,寝食不安,舌晦暗,脉沉涩。肾功能检查示血尿酸升高,尿隐血阳性,彩超示泌尿系结石,四肢关节可现痛风石。治以化湿利水,活血行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地黄、赤芍、当归、川芎、泽泻、薏苡仁、土茯苓、牛膝、海金沙、金钱草、石韦。

2. 3 脾肾气虚,水湿不化型

  该型患者症见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关节酸软无力,面色无华,腰背倦怠,少食懒言,恶心,舌红苔薄,脉细弱。治以滋肾健脾,益气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生姜、山药、薏苡仁、扁豆、芡实; 乏力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2. 4 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型

  该型患者症见面色萎黄,不欲饮食,便溏纳差,小便清长,畏寒肢冷,恶心呕恶,口有尿味,腰软无力,少言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治以温补脾肾,化湿祛浊。方选右归丸合二陈汤加减: 制附子、熟地、杜仲、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肉桂、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

3 结合现代医学治疗

  痛风性肾病作为痛风的并发症,其防治的要点在于有效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出现。西医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以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为代表,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得血尿酸生成减少; 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以苯溴马隆、磺吡酮、丙磺舒为代表,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从尿液的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但须谨记服用此类药物时应大量饮水,保持足够尿量,防止结石的形成,而且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不宜服用此类药物。

4 饮食调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构成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的大量摄入,从而导致营养过剩,引起嘌呤物质代谢障碍; 尤其是现代都市中青年饮食多以动物内脏、啤酒、鱼、肉、肉汤等高嘌呤食物为主,使得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所以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多食蔬菜,减少嘌呤物质的摄入,对预防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风及痛风性肾病至关重要。

5 典型病案

  蔡某,男,56 岁,2014 年9 月20 日初诊。患者四肢关节肿痛3 年,左膝肿痛,查双手足多发痛风结节,如胡桃样大小,红肿热感,压痛明显,左膝关节红肿热感,压痛明显,轮椅推入诊室。查血尿酸762μmol /L,血肌酐( Scr) 163μmol /L; 尿常规示尿蛋白( + + ) ,尿潜血( + + + ) ; 彩超示双肾、前列腺多发结石,双下肢多发痛风结晶形成并血管栓塞,X 线片示双手近位,掌指关节多发痛风石并骨质侵蚀破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并痛风性肾病。中医诊断:浊痹,湿热痰瘀痹阻证。治以健脾益肾、清泄湿浊、化瘀通络蠲痹。拟方: 苍术12g,薏苡仁15g,黄柏10g,川牛膝20g,土茯苓20g,制半夏12g( 先煎) ,赤芍15g,泽兰15g,泽泻15g,蒲公英20g,延胡索20g,滑石20g,淫羊藿15g,制首乌15g。7 剂,每天1 剂,早晚温服。嘱勿负重,抬高患肢,节饮食,防感染。

  服5 剂后患者诉手足及左膝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可轻微下地活动,久立则痛。二诊,首方加车前子20g( 包煎) 、砂仁6g,7 剂继服,适当抬高患肢锻炼。三诊,四肢结节红肿明显减轻,关节肿痛消,双下肢水肿消,可自行行走,复查血尿酸406μmol /L,血肌酐( SCr) 105μmol /L; 尿常规: 尿蛋白( + ) ,尿潜血( + ) ,首方去蒲公英,加肉苁蓉12g、川断15g、狗脊15g、蝉蜕9g、鸡冠花15g,继服10 剂,结节肿痛消,行走自如,复查各项指标均已正常,已能正常工作。

 




上一篇:范冠杰教授辨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谢兴文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