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除痹通络方联合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36)

文章正文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盐在关节或关节周围组织沉积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以局部关节(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红、肿、热、痛,发病急骤,血尿酸升高为其主要特点。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药治疗本病亦越来越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杨德才教授遵循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拟定除痹通络方联合依托考昔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每日120 mg,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除痹通络方,药物组成:当归15 g、山慈菇15 g、牛膝15 g、木瓜10 g、桑枝10 g、牡丹皮10 g、丹参30 g、乳香12 g、没药10 g、茯苓20 g、秦皮10 g、薏苡仁15 g、黄柏10 g、延胡索1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 剂,分3 次服用。药渣煎汁放凉后湿敷患处30 min。嘱两组患者服药期间禁服其他治疗痛风药物,低嘌呤饮食,禁止饮酒,大量饮水,注意休息。两组疗程均为7 d。

2 讨 论

2.1 中西医结合认识痛风,融会贯通 现代医学认为,尿酸排泄减少和/ 或生成增加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病因,相关研究证实,前者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后者由嘌呤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缺陷所致。高嘌呤饮食、酗酒、肥胖等亦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学认为,过食醇酒厚味,损肝伤脾,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职,痰湿内生,蕴于体内,故见患者肥胖;病久及肾,致肾虚气化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浊毒不能排出体外,发为疼痛。由此可见,虽然中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但对于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仍有相似之处。此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常表现为下肢关节红肿剧痛,且病程较长,容易复发,这恰与中医湿邪“重浊趋下”“易袭阴位”及“其性粘滞”的特点不谋而合。根据上述特点,杨德才教授在痛风的诊治上,既充分应用西医的诊疗特点,又结合中医的证候特征,认为“尿酸”等浊毒不能排出体外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并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寒湿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四型。由于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湿邪较甚,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从“三因制宜”的角度出发,认为本病急性期大部分患者以湿热蕴结证为主,并创立了具有清热利湿、泄浊解毒之功效的除痹通络方。

2.2  除痹通络方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方中山慈菇为君,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臣以木瓜、桑枝清热除湿,舒筋活络;秦皮性苦寒而收涩,清热燥湿力强;牡丹皮性味苦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黄柏入下焦而祛湿热毒邪;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佐以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通利筋络,同时顾护脾胃;延胡索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牛膝活血化瘀、补肾强骨。 甘草为使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之功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已证实,山慈菇鳞茎内含有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秋水仙肽胺等物质,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化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止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外周血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促进炎性病变吸收,发挥抗炎消肿作用。秦皮中含有秦皮总香豆素,能降低血尿酸,其中秦皮乙素还可以直接调控微血管功能,通过降低NO 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分泌,发挥抗炎作用。这些单体药物的现代研究充分证实了古老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的科学性,这恰好与西医药的理论不谋而合;同时诠释了该方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

2.3 中医治疗为本病主要之治疗手段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急性期以抗炎止痛为主,间歇期或慢性期采用降尿酸治疗,此类药物在治疗痛风时虽疗效确切,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渴求愈来愈强烈。杨德才教授在治疗本病时,特别强调中医药的重要性,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泄浊解毒之功效的除痹通络方,联合抗炎止痛之西药治疗。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结合西医分期,分型辨治痛风初探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