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通痹方治疗痛风临床总结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8)

文章正文

    痛风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疾病。以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最高,近年来我国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痛风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但最常见的是40岁以上的中年男人。男女发病比例是20:1,脑力劳动者,体胖者发病率较高。本病虽然在早期没有生命的危险,但在中、晚期出现以下情况会导致死亡:一是痛风性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二是痛风石破裂并发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严重感染的;三是有严重合并症的能导致多脏器衰竭。所以痛风病一定要在早、中期时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千万不要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笔者门诊使用通痹方治疗痛风23例,长期随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l例;年龄在46~ 74岁之间,病程短者约1年,最长者近l0年,每年发作次数≥2次。临床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少数累及跗骨关节,伴有高尿酸血症。无关节变形。实验室检查尿素氮、肌酐正常l8例,轻度增高5例。

    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l1例(47.82%)、瘀热阻滞5例(21.74%)、痰浊阻滞6例(26.09%)、肝肾阴虚1例(4.35%)。

2 辨证论治

2.1 辨证分型

2.1.1 湿热蕴结 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1.2 瘀热阻滞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2.1.3 痰浊阻滞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院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2.1.4 肝肾阴虚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方法 以调和气血、滋肾通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则,方用通痹方加减。基本方药组成:威灵仙l0g, 土茯苓l0g, 萆薢l0g, 山慈菇l0g,徐长卿l0g,木瓜l0g,桑枝l0g,全虫6g,僵蚕6g,川牛膝l0g,杜仲l0g,干鱼鳔20g,黑木耳20g。

2.2.2 加减方 湿热蕴结型加薏苡仁30g, 泽泻l0g, 虎杖l0g, 苍术l0g: 瘀热阻滞型加秦艽l0g,羌活l0g,地龙l0g;,痰浊阻滞型加车前子l0g(包煎), 白术10g,当归l0g,薏苡仁30g;肝肾阴虚型去山慈菇l0g,徐长卿l0g,全虫6g,僵蚕6g,加独活l0g, 当归l0g,生地l0g,桑寄生20g,肉桂l0g,细辛3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二次服。

3 治疗结果

    痊愈(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正常)计l5例,有效(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计6例,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计2例。总有效率91.3%。

4 讨论

    痛风中医属痹证范畴,与痛痹、风痹关系密切。关于此病病因。《明医指掌》卷六: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则污浊凝泣,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或因内伤、气血亏损、外感风寒或湿痰阴火流滞经络。症见四肢,或腰背剧痛,又以指趾关节肿痛、畸形为多见。西医认为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急性痛风多用秋水仙碱减低白细胞活动和吞噬作用及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减轻炎性反应,而起止痛作用。慢性痛风多用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控制血清尿酸盐浓度溶解尿酸结石。两者毒副作用较大,故笔者主张少用。笔者自拟通痹方以调和气血、滋肾通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则,方中威灵仙、土茯苓、萆薢三药祛风除湿、利水通淋、通络止痛、利关节故为主药;山慈菇与徐长卿二者配伍相须为用,共奏化痰消肿、解毒散结、祛风止痛之功,桑枝配伍木瓜舒筋活络,且能化湿;全虫、僵蚕、川牛膝活血化瘀利关节;佐以杜仲、干鱼鳔、黑木耳补肾益精,滋养筋脉。痛风易发人群平常饮食控制应注意四大原则:(1)不喝酒; (2)不吃内脏; (3)少吃海产品; (4)多饮水。中医理论讲究治未病,故平时应预防在先,控制尿酸。

 


上一篇:四妙丸加味治疗痹证举隅 下一篇: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体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