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凉血祛瘀利湿清热药物外敷治疗痛风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7)

文章正文

    痛风为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而导致组织损伤的全身性疾病,属中医“热痹”范畴。常见下肢足背、足趾关节、踝膝关节,甚至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一处,有时多处。痛甚剧烈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

    病人大都恣食肥甘厚味香燥之品、烟酒之类,积湿生热,湿热流注关节。若体质素热,且有嗜酒之人,更易湿热瘀搏结,三者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病势缠绵起伏,病程较长,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缺乏病因治疗和根治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数年来笔者应用利湿清热、凉血祛瘀、重用外敷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给广大痛风病患者减轻或者消除了疼痛。

    痛风的主要病机是湿热,故用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侧重利湿,使有形之湿出,则无形之热易清。湿热郁蒸,久郁生瘀,病邪从肌腠再侵及血分,所以要结合凉血祛瘀,用虫类通络,攻其顽瘀,从而提高疗效。笔者清热用黄芩、黄连、苦参、栀子、黄柏之类,性味苦寒,苦能除湿,寒能泻热,则能湿热兼顾;利湿用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防己之类,淡渗利湿而无助热伤阴之弊;凉血用紫草、生地黄、牡丹皮、秦艽、白薇之类,凉血而直达病所;祛瘀用延胡索、桃仁、川牛膝、土鳖虫、水蛭之类。

    自制外敷药(消肿化瘀散):生川乌头15 g,生草乌头15 g,马钱子5 g,重楼10 g,秦艽10 g,黄柏10 g,红花20 g,大黄20 g,桃仁12 g,延胡索20 g,贯众40 g,川牛膝20 g。上药碾细为末加开水拌匀,贴患处,用绷带固定,2日一换,5次为1个疗程。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2005年4月13日初诊。患者形体壮实,恣食肥甘厚味,嗜酒,血尿酸652 umol/L,血沉15 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有痛风史2年,此为发病第三日,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内踝、足背红肿灼热剧痛,足难着地,扶杖而来,必由人扶才能行步。夜间烦热,痛而无眠,口苦,舌苔黄腻,舌尖红,根部苔较厚,大便干燥难解,小便灼热,脉数。

    证属:湿热下注,热侵营血。

    消肿化瘀散外敷局部,第二日患者即感灼热轻,大便畅通,左足红肿渐消。换药3次后灼热红肿疼痛消失。复查尿酸已降至正常值以下,再换药外敷1次而愈。2012年元月因大量饮酒而复发,即用外敷药,方法同上,效佳。

讨论

    中医学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系由风、湿、热三气杂至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血气失调,气血凝滞,痰瘀阻络而成。其发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热毒、瘀滞为标。临床上痛风呈发作性,多因饮食不节、疲劳过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或关节外伤等诱发。治疗本病应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在未发病时着眼于脾肾,发病时着重湿热风,遵循辨证的总则,依照《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补虚泻实的基本治则,以扶正固本、祛湿除热、化痰通络止痛为其治疗大法,通过外敷局部,起到舒筋活络、化瘀止痛的作用。治疗痛风应注意三分治病,七分养病,忌食肥甘厚味、香燥烟酒之类,以切断湿热再生之源。本方法简便、效佳,深受病人欢迎。

 


上一篇: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四妙散治疗急性湿热痹阻型痛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