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瘀汤,方剂组成:羌活15g、独活15g、桃仁15g、红花l0g、丹参15g、川芎l0g、五灵脂l0g、牛膝l0g、三棱10g、薏苡仁l0g、黄柏l0g、威灵仙15g、秦艽15g、地龙15g。以上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二煎均匀,早晚分服,6周为1个疗程。
讨论:痛风属现代医学范畴,指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尿酸钠微晶体在关节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其治疗多选用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再吸收的别嘌醇。中医“痛风”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错综于痹与历节之中。在古代文献中,“痛痹”、“历节”、“白虎”都是指痛风这一特定的疾病。一直到元代朱丹溪才对痛风作了专门阐述。朱丹溪把血分作为着眼点,对后世治疗该病奠定了基础。现代中医则认为,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症,而根据其症状又多以祛风湿除热痹的白虎桂枝汤及祛风寒湿痹的薏苡仁汤为主,肝肾亏虚则主以独活寄生汤。笔者认为,此病为邪毒人于经络,阻滞经络,移而不散,遂有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自拟散瘀汤,方中羌活、辛温,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湿利关节止疼痛,善治上肢痛风,独活则祛风胜湿,宣痹止痛,善治下肢痛风。桃仁、红花辛温人心肝经,活血通经。三棱、莪术入肝脾经,破血逐瘀,化积消块。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上至巅顶,下达血海,行气活血。牛膝苦平降泄,性善下行,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泻火解毒,导邪从下焦而出。威灵仙辛温,其性走窜,宣通十二经脉。秦艽辛苦微寒,祛风除湿。药理显示,威灵仙、秦艽配伍使用能溶解尿酸,解除尿酸所致疼痛,薏苡仁有明显促尿酸排泄作用。地龙咸寒人肝走下,通络活血。以上药物配伍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