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为尿酸盐在血中浓度呈过饱和状态时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病变,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及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痛风性肾病在西方国家常见,近年来由于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增多,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显示长期高尿酸血症有显著肾损害占41% ,25%死于肾衰竭,痛风尸检几乎都有肾损害 。采用健脾补肾泄浊方药联合泻浊排毒中药灌肠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较好疗效。
1 治疗方法
嘱患者采取低嘌呤饮食,并禁酒,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0 g,鼓励多饮水,必要时口服碳酸氢钠,使尿pH保持在6~6.5之间,其他对症处理相同。治疗给予肾维宁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同时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生大黄15~30 g,土茯苓30 g,积雪草30 g,煅牡蛎50 g,槐花30g,制附子15 g,丹参30 g。水煎100 ml,保留灌肠,煎液温度37~39℃ 。每日1次,保留30 min以上,开始每天1次,半月后改为隔天1次。1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以评判疗效。
2 讨论
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尿酸生成增多或肾脏排泄尿酸障碍,血尿酸在体内增多,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引起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的损害。本病起病隐匿,初起临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进展缓慢,终至慢性肾衰竭,亦可急剧加重发生急性肾衰竭。
痛风性肾病属中医学肾劳范畴,本病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日久脾肾两虚,致水湿代谢失常,水湿痰浊内蕴,久病入络,浊瘀郁而成毒,流注内脏,进一步耗伤正气,使脾肾虚损更甚,损久成劳,变生诸证。因此,痛风性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毒)内阻于肾脏。治疗以健脾补肾,化湿泻浊排毒为法,自拟健脾补肾泻浊方(主要药物黄芪、党参、熟地、淮山、山茱萸、玉米须、大黄、仙灵脾、黄精、土茯苓、薏苡仁、白术、川萆薢等)。方中黄芪、白术、党参健脾利湿;仙灵脾、巴戟温补肾阳;熟地、淮山、山茱萸滋补肾阴,以阴中求阳;大黄通腑泄浊排毒;薏苡仁、川萆薢、玉米须利尿祛湿泻浊,使湿浊之邪从二便而出。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尿酸主要靠肾脏排泄,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清尿酸值的只是肾脏。但最近国外的学者研究发现,作用于尿酸排泄的尿酸转运ABCG2基因发生变异后会导致尿酸经由肠道排泄的功能下降,这是致使高尿酸血症(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表明了尿酸经由肠道排泄的重要性,认为因经由肠道的尿酸排泄减少是引起的高尿酸血症重要原因之一,从新的视角来认识高尿酸血症(痛风)的预防和治疗。本研究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及肺主气、朝百脉之功能,中药灌肠可起到局部与整体的作用,既能局部吸收通腑泄浊排毒,又可将药液布达全身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所用灌肠药物中,大黄、土茯苓能推陈出新,泄浊排毒;槐花、丹参以活血化瘀、荡涤肠道淤积;积雪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牡蛎质重,以充分吸附肠道毒素排除体外,且有收敛作用使大黄泻而不猛;制附子温补脾肾、扶正驱邪,又可防寒凉太过;全方共凑通腑泄浊、凉血解毒、活血通便之功效,能较好降低血尿酸、肌酐及尿素氮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使用健脾补。肾泄浊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患者,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不仅健脾补肾,泻浊祛湿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又联合泄浊排毒中药灌肠加强排泄尿酸、肌酐、尿素氮、降血脂的作用,能有效治疗尿酸性肾病,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