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疗方法
给予自拟清热除湿方方药,主要药物为土茯苓40 g,苍术15 g,赤芍15 g,秦艽15 g,防己20 g等,水煎剂取汁约300 mL,每日1 剂,早晚分服。治疗2周后评估效果。
2 讨论
痛风的发病与性别、民族、年龄、药物、遗传、代谢综合征和精神因素等有关,该病首发以关节红、肿、热和痛为主要表现,长期形成关节变形甚至骨破坏乃至骨折发生,同时可累积肾脏形成痛风性肾病,晚期可导致尿毒症。痛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痛风,与遗传因素有关,10% ~ 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一类是继发性痛风,可发生于肾功能衰竭、白血病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acute gouty arthritis) 是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疾病,本病在中医学古代医家文献中未见该病名记载,但据其临床症状可以归入“痹症”“历节”“历节风”等范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首次提到该病的临床表现,其中“独足肿大”及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单关节炎相符,“不可屈伸”形象描述出关节活动受限,可见历节病疼痛特点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一致。历节风在《直指方》曰: “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头眩欲吐,手指挛曲,身体魁羸,其肿如脱,渐至摧落,其痛如掣,不能屈伸……遍身走痒,彻骨疼痛,昼静夜剧,发如虫啮”。指出了痛风急性发作多在夜间,疼痛性质剧烈,如“虫啮”,很形象描述。
目前对痛风性关节炎缺乏有效根治办法,西医药物主是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作用快,能够缓解痛风患者的临床体征,但尚不能解决痛风病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紊乱问题,而且这些药物还同时伴有一些毒副作用。近年来,中药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有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高尿酸血症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病痛、防止反复发作,同时还可能根据其作用机制,找到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佳干预方法,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脾升胃降功能失司,湿热内生,降浊无权,湿热邪毒瘀滞于中焦; 或因肾失开阖,湿热邪毒不能排出体外,毒邪内伏,复感外邪引动体内毒邪,阻滞脉络,血脉瘀滞于关节而发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当以“急则治其标”,给予清热利湿为之大法。因湿性重浊粘滞,湿热蕴结,则气血经脉受阻,运行不通,久之经络痹阻,形成血瘀。因此,笔者认为,本病乃为本虚标实之证,据此在临床总结出清热除湿方以治疗本病。
清热除湿方方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入下焦,直清下焦湿热,苍术健脾燥湿、祛风除湿; 牛膝祛湿热,补肝肾; 土茯苓、金钱草通利关节,除湿解毒; 萆薢与薏苡仁祛风,利湿,泄浊; 海藻软坚散结; 露蜂房祛风,攻毒; 防己清热、利水、止痛; 山慈菇散结,化痰,解毒。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 木瓜舒筋活络; 秦艽袪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清湿热; 车前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 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利湿,通络之效,切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具有抗炎、抗菌、调节免疫、降血糖、抗心律失常以及抗痛风作用; 苍术具有保肝,保护胃黏膜、降糖、利尿、抗炎及抗痛风等作用; 薏苡仁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降血糖及降血脂等作用; 牛膝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骨质增生、抗炎、镇痛、抗凝、降压及扩血管等作用; 山慈菇具有抗肿瘤、抗贫血、抗炎、降压及抗急性痛风作用; 土茯苓具有抗肿瘤、抗痛风、抗动脉硬化、抗炎、抗菌、保护胃黏膜、保护肝脏、利尿、镇痛及β受体阻滞作用等; 萆薢具有抗炎、抗动脉硬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降压、提高免疫、改善心肌供血及降尿酸等作用; 秦艽具有抗炎、镇痛、抑菌、保肝护肝、免疫抑制、降压、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方中药物大多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同时部分药物具有降尿酸作用,并通过不同机制,如抑制尿酸合成或促尿酸排泄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本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起到抗炎,镇痛,降尿酸等多重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