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灼热、剧痛,中医认为这主要是“湿热蕴结、痹阻经络”所致。此时邪气盛而正气未虚,若单纯使用苦寒药物清热利湿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而单用温热药散寒又可能助火邪更盛。因此治疗原则是“急则治标、兼顾护正”,既要快速止痛,又不能损伤机体的本元。
第一步是内服中药以“清热利湿、宣痹止痛”为核心。常用四妙丸加味,基础方由黄柏、苍术、川牛膝、薏苡仁组成,用以清热燥湿、强筋祛痹。若关节灼热明显,可加忍冬藤与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之效;疼痛如针刺般剧烈时,加延胡索和地龙疏通经络止痛;夜间痛甚影响睡眠者,可加入夜交藤和合欢皮以安神缓急。若患者体质偏脾虚,有纳呆便溏等表现,应加白术和茯苓健脾渗湿,以防苦寒药伤脾胃,又能助湿浊下行。
第二步是外治以“截断病势”。将金黄散以蜂蜜调糊敷于肿痛的关节,厚度约0.3厘米,再覆盖纱布,每4至6小时更换一次,这能明显降低局部温度并缓解充血。若关节畏热拒按,可用川乌、草乌煎汤先熏后洗,水温保持在38至40摄氏度,每次约15分钟,每日两次,以辛热开腠、温通止痛。但如有皮肤破损应避免使用此法,以防感染。
第三步是针灸疏通经络以缓解疼痛。针取局部阿是穴,并配合阳陵泉以泻湿热、足三里以健脾助尿酸代谢、三阴交以调和肝脾肾、利水湿。针法以泻为主,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若患者惧怕针刺,可改用耳穴压豆,选择神门、交感、内分泌点贴王不留行籽,并嘱患者每日3至5次,每穴按压1分钟,既可止痛又能安神。
饮食与生活方式在急性期同样重要。中医提出“三忌三宜”:忌食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助湿生热之品;宜食冬瓜、丝瓜、薏苡仁等甘淡渗湿之物;宜每日饮温水2000毫升以上,少量多次,以促进尿酸排泄;同时应静卧并抬高患肢,避免负重行走,以防关节损伤和迁延成慢性。
当急性症状缓解后,应进入“调体防复”阶段。湿热未尽者可用四妙丸合三仁汤轻清余邪;脾虚湿困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并加泽泻、萆薢健脾渗湿;肝肾阴虚者可用独活寄生汤加龟板、牛膝以滋补下元、强筋壮骨。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调理体质,有助于减少复发和关节损害。
中医治疗痛风不仅注重缓解急性疼痛,更强调标本兼治。通过内服汤剂、外治敷药、针灸或耳穴压豆,并配合合理饮食与生活调整,既能迅速缓解症状,又能在缓解期调养体质、预防复发,体现了中医“急治其标、缓调其本”的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