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痛风主要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和抑制尿酸合成药物进行治疗,但因不良反应较多导致痛风不能得到持续、规范的治疗。新近研发的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快速降低血尿酸水平,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本文就非布司他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做以综述。
1 化学机构及作用机制
非布司他( Febuxostat) 是第一个上市的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抑制剂,化学名为2-( 4-异丁氧基-3-氰基苯基) - 4 -甲基- 5 -噻唑甲酸,分子式为C16H16N2O3S,分子量为316。非布司他为非嘌呤类似物,其对尿酸合成中的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oxidoreductase,XOR) 的抑制具有选择性,在治疗浓度下不会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及代谢过程中的其他酶。非布司他与别嘌醇相比用药剂量小,且对氧化、还原形式黄嘌呤氧化酶均有作用,对嘌呤或嘧啶代谢中的其他酶类作用很小,可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
2 药动学研究
非布司他口服迅速被胃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大于80%,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33 ~ 64L, t1 /2 为1.3 ~15.8h[5],蛋白结合率约99%( 白蛋白为主) 。非布司他代谢的主要途径有在肝内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酰基转移酶( UGT) 代谢为葡糖醛酸化物,及以结合物形式经尿路排出体外。药物的5 种氧化代谢产物对黄嘌呤氧化酶仍然有强大的抑制能力,其活性与非布司他的活性相当。临床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或抗酸药的摄入对非布司他的作用无明显影响,因非布司他可通过多种的细胞色素P450( CYP) 和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代谢。非布司他对XO 的抑制作用会影响通过XO 代谢药物( 如胆茶碱、巯嘌呤、硫唑嘌呤)在血浆中浓度的而产生毒性,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或胆茶碱时禁止使用本品。
3 临床疗效观察与应用
Becker MA 与Schumacher HR 等研究显示轻至中度肾损害者使用非布司他降低SUA 的能力均优于别嘌醇; 长期可有效维持SUA 水平sUA<357μmol.L-1,减少痛风发作并使痛风石溶解。FOCUS 扩展研究中,包括痛风石、肾功能受损( 血清肌酐>133μmol.L-1) 、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接受非布司他40、80 或120mg 每天,终点为sUA<357μmol.L-1 及sUA 降低的百分比。治疗期间监测痛风发作、sUA、基线痛风石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约24 个月后痛风发作由治疗前的39%降至<10%,48 个月后则降至<4%。约69%的患者出现明显的痛风石溶解,长期使用非布司他治疗能较好的维持血尿酸水平。
非布司他推荐剂量为40mg 或80mg 每日一次,用药时无需考虑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度肝损伤与肝功能正常条件下相比,药物代谢常数没有重大的统计差别。口服非布司他80mg 日1 次、治疗轻中度或严重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血浆非布司他及其代谢产物增高,但并不影响血尿酸降低的百分率,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肾功能损伤患者服用本品时不必调整剂量。应用本品时血清尿酸水平减少会导致沉积的尿酸盐活动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推荐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进行预防。对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 包括器官移植患者) 给药本品尚无研究。
4 特殊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尚无足够充分的对照研究。老年患者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无临床显著差异,老年患者( ≥65 岁) 多剂量口服给药非布佐司他后的Cmax 及AUC24 与年轻患者( 18-40岁) 相似,但不排除有些老年患者对本品较敏感。
5 不良反应
非布司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肝酶升高、皮疹、腹泻、尿频和头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别不大,呈自限性过程,研究显示长期治疗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有潜在的心血管病史或危险因素的患者,非布司他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APTC 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塞、非致命性中风) 发病率高于别嘌呤醇。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非布司他剂量没有关系,且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机制尚不确定。
近年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的上市会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带来更为有效、安全治疗选择。非布司他可应用于肝肾功能不全、食物和药物及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与其他治疗痛风药物比较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监测中应着重观察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APTC 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