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慢性期的药物治疗与进展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19)

文章正文

 

  痛风是一种尿酸合成或排泄异常引起血尿酸增高及其在关节囊中堆积引起关节疼痛的疾病。痛风的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期、急性期和慢性期,共三个阶段。痛风慢性期的治疗以下降血浆尿酸水平为关键目标。

1 痛风的发生机制

  痛风常诱发于高尿酸血症( HUA)。人体合成尿酸具体机制如下: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AMP) 在机体的催化下分别脱去磷酸基团( Pi) 及NH4+,成为次黄嘌呤核苷; AMP 还可经催化形成次黄嘌呤核糖核苷酸( IMP) ,IMP 经催化作用脱Pi 同样生成次黄嘌呤核苷; 次黄嘌呤核苷经催化生成次黄嘌呤后再经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合成黄嘌呤。与此同时黄嘌呤另一条合成路径为黄嘌呤核糖核苷酸( XMP) 经两次催化生成黄嘌呤; 黄嘌呤再经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合成尿酸。而高尿酸血症的病因90%为排泄减少,10%为产生过多;多基因遗传变异、以肾小管排泄尿酸减少为主,Down 综合征,小剂量阿司匹林、利尿剂、环孢素的药物作用,糖尿病酮症、乳酸中毒、甲减/甲亢等代谢性疾病或呼吸性酸中毒、妊高症均可引发尿酸排泄减少; 尿酸产生过多则与遗传性酶缺陷,饮食,骨髓增生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等造血组织疾病,银屑病等系统性疾病或细胞毒药物等药物作用有关。血尿酸过高,导致尿酸在关节沉积,尿酸晶体析出,引发痛风性关节炎。

2 痛风慢性期的治疗药物

2. 1 促尿酸排泄———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为强有力的促尿酸排泄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上GLUT1 和URAT1 载体蛋白对尿酸的主动运输,以此增加尿酸的排出。该药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运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认为其可在治疗HUA 上被推广。该药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促UA 排泄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物不可应用于肾功能损害的HUA 患者,它可以用于肌酐清除率>20 ml•min 的肾功能不全患者。该药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药疹、肝功能异常等; 2003 年曾出现该药引起患者严重肝功能异常,但目前仍有一些国家使用该药治疗HUA。另外,该药可引起尿路结石,故应慎用于泌尿系统结石患者。

2. 2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别嘌呤醇

  黄嘌呤氧化酶是嘌呤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别嘌呤醇作为该酶底物的类似物,可竞争性抑制其催化活性,从而达到降低患者高血尿酸症状的效果。对于症发痛风石的患者,首选此类药物做降尿酸治疗。别嘌呤醇对已形成的尿酸结石有溶解作用; 同时在痛风慢性期的药物治疗中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该药虽对降尿酸有显著疗效,但其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为高达2%-5%,亦可引起的严重药物性皮疹, 其中别嘌呤醇超敏综合症( allopurinol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 是一种少见且致命的严重不良反应,此种不良反应与其风险基因型HLA-B* 5801 密切相关。且肾损害的患者应控制其使用剂量。

3 新型药物

3. 1 拉布立酶

  拉布立酶是目前促尿酸分解的新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化疗后的高尿酸血症。它是尿酸氧化酶类似物,通过黄曲霉进行重组得到,在机体内补充该药物可以将难溶的尿酸催化为可溶性的尿囊素,最终通过尿液排出,从而起到降尿酸的作用。临床试验及临床后用药试验均证明其降尿酸作用确切,但该类药物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该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恶心、头痛、心血管事件及便秘等。

3. 2 非布司他( Fexbuxostat)

  非布司他( Fexbuxostat) 作用机制类似于别嘌呤醇,但相比于别嘌呤醇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安全性优于别嘌呤醇。非布司他适用于存在并发症的HUA 患者,但未出现任何症状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该药。非布司他不良反应有咳嗽咳痰、腹泻及骨骼肌肉疾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时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目前也没有临床实验说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4 结论与展望

  痛风形成的根源在于血浆尿酸水平的升高,该病慢性期的根本治疗目的在于降低该指标。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尿酸药物对降低血尿酸水平、治疗高尿酸血症所引发的痛风有较好疗效,但也都具有其局限性与不安全性。别嘌呤醇和苯溴马隆均无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且用药初期可出现一过性血浆尿酸水平升高,加剧发作期症状; 同时此类药物在使用时需要考评患者的肾功能以及其他一些机制的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安全性。在临床使用时,应综合考评患者病情及其本身身体状况,决定用药品种及用量,在必要时可作联合使用。目前针对痛风慢性期的治疗还有一些新药物,如本文介绍的拉布立酶和非布司他,拉布立酶可将尿酸转化为可溶的尿囊素,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非布司他作用机制与别嘌呤醇相似,但安全性优于别嘌呤醇,在临床上重视度较高; 但所述新药仍具有肝损害、致敏、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其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的探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现有治疗改良和新型药物的探索与研制,都将为更好治疗痛风提供新的希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如何正确治疗痛风性肾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