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涛出身中医世家,中医理论深厚,学验俱丰,尤擅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灵活化裁,每起佳效,郭海涛老师在继承家传中医经验的基础上,师法传统,深悟医易汇通之理,在国内中医学术界颇有影响,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见解,其辨证周全,认证准确,用药独到。曾以本名及笔名“易非易”出版多部中医理论及文化专著,如《感受中医》及《闲话易经》等。笔者有幸师从郭海涛老师,获益匪浅,临证侍诊,多有长进,不揣浅陋,兹将郭海涛老师运用中药治疗痛风疾病的临床经验略述如下,日后若有收获定当及时补缀。
痛风属于关节炎的一种,是人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敏感) 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发作部位为大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起病隐匿或急骤,病程长,尚不能根治,男性多见于40 岁以上,女性多见于绝经期后,不少患者有痛风家族史。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古代中医亦有痛风病名,如清·林佩琴《类症治裁》: “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应归为痹证范畴; 郭师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在阳虚血瘀、阴阳失调情况下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日久痰浊瘀血互结,痹阻经络、血脉而致。根据临床特点辨证分为湿热瘀阻证和阳虚血瘀证。
1 中医辨证论治
1. 1 湿热瘀阻证 四肢肌肉关节酸楚疼痛灼热,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或局部红热肿胀,舌淡白或胖大,苔黄腻,脉濡缓。治法: 清热除湿,活血止痛。方选: 四妙散加味; 药物组成: 黄柏12g,苍术18g,薏苡仁30g,地龙20g,僵蚕30g,川牛膝6g,木瓜10g,萆薢10g,赤小豆6g,土茯苓6g。关节红肿疼痛剧烈者加伸筋草30g,鸡血藤30g,赤芍30,制乳没各1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g; 病在上肢者酌加秦艽15g,羌活15g; 病在下肢者酌加怀牛膝至15g,桑寄生30g。
1. 2 阳虚血瘀证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肢体酸痛时轻时重,固定不移或痛而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其周围呈黯黑色,活动后疼痛加重,肌肉瘦削,舌淡,苔白,或少苔,脉沉细弱。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选: 金匮肾气丸加减; 药物组成: 干地黄24g,山萸肉12g,薯蓣12g,泽泻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桂枝6g,附子( 炮) 6g,当归10g,川芎10g,薏苡仁30g,蜈蚣2 条。阳虚寒盛痛剧者,附子用量加至40 ~ 60g,并加细辛9 ~ 15g; 肩臂疼痛,不能抬举者,加片葛根30g,姜黄20g,桃仁15g,红花15g,桑枝30g,地龙15g; 踝关节肿痛者加入怀牛膝15g,木瓜20g,独活20g,巴戟天20g,川草乌各15g。其中附子量超过20g时,先煎40 分钟。
2 典型病例
赵某,男,66 岁,原为冷饮厂工人,平时嗜食海鲜油炸之品,尤其爱喝着啤酒吃火锅,有痛风病史10 余年,长期服用丙磺舒、双氯芬酸钠控制症状,十天前因与朋友聚会饮酒,疼痛症状加重,大足趾的跖趾关节内侧面极度过敏,盖上被褥即有疼痛感,夜间时有痛醒,药物加量亦不见效,同时引起胃部不适,特来求中医诊治; 刻下症见: 关节肢体酸痛沉重,麻木不仁,不可屈伸,大趾骨节僵硬变形,踝关节肿痛,周围呈黯黑色,活动后疼痛加重,肌肉瘦削。查看以前化验记录尿酸均在600μmol /L 以上,血沉一般为30 ~ 50mm/h。舌淡,苔白,或少苔,脉沉细弱。辨证属阳虚血瘀证。处方: 干地黄24g,山萸肉12g,薯蓣12g,泽泻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桂枝6g,附子( 炮) 6g,当归10g,川芎10g,薏苡仁30g,地龙30g,怀牛膝15g,木瓜20g,独活20g,巴戟天20g,川草乌各15g。5 剂,每日1 剂,水煎日三服,5 日后复诊,症状稍有减轻,夜眠可,效不更方,续服10 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考虑费用问题,守上方加砂仁20g,鸡内金30g,做成粉剂装胶囊,长期服用,随访一年,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化验指标正常。嘱其勿饮酒,荤腥不要过量。忌食肉、鱼、海鲜辛辣、刺激的食物,多休息。
3 体会
痛风一症,贵在辨症辨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辨证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西医实验室检查不见得同时出现,或者一个、或者两个诊断依据,只要在症状上仔细对比分析,并作最终判断,辨证用药,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痛风急性期,皮面表现或有红肿,或仅有水肿但无色泽方面的变化,但组织疼痛一症始终伴随,此时都不宜拘泥于具体的诊断依据,而放弃痛风的诊断。郭海涛医师在临床上对于询问病人的小便气味极为重视,他言道,小便气味酸臭、泡沫多、色泽黄中发褐往往是血尿酸高的一个明显指征,对于痛风的明确诊断很有参考价值; 同时在用药上,他尤其注重虫类药物如蜈蚣、土元、全虫、地龙等的应用,他声称这些虫类所以能在潮湿环境下生存,肯定有适应或者对抗潮湿环境的能力,这些药能够搜风祛湿活血通络,使气血经络通畅,故而临床上使用这类药物治疗痛风,往往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