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宪敏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50 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对于痛风的认识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显著。现将跟师学习时的所学及体会进行总结,与同道分享。
1 病因病机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 或) 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饮食不节史,包括过食肥甘厚味或贪饮酒浆等,长期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健,导致痰湿、湿热等浊邪内生,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发痛风。明代名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指出: “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故认为痛风是过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阻痹所致。朱良春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路志正教授认为痛风病理特点为: “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于脾胃,终于肝肾”。商宪敏教授认为,湿邪痰浊是导致痛风的主要病因,气血经脉阻滞是引起痛风发作的重要病机,因湿性黏腻难除,最易留恋,故本病有反复发作、病程长、难以根治的特点。
2 分期治疗
2. 1 痛风急性发作期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见湿热壅盛、血脉痹阻型。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 关节红肿热痛,每因进食肥甘、海鲜、醇酒而诱发,尤以夜间突发第一跖趾关节局部红肿热痛为多,灼痛难忍,昼轻夜重,患者足甚至下肢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治法: 清利湿热、活血通痹。经验用药: 土茯苓、虎杖、忍冬藤、连翘、秦艽、萆薢、苍术、车前子、秦皮、络石藤、生石膏、苦参、川牛膝。
2. 2 慢性痛风关节炎期
( 1) 寒湿阻滞、血脉痹阻型。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 每以阴冷天气、感受风寒而诱发关节局部肿痛,或有肢体沉重,或有恶风喜暖,小便清白,大便不爽。舌体胖,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而滑。治法: 化湿散寒、活血通痹。经验用药: 萆薢、防风、汉防己、威灵仙、秦艽、车前子、川牛膝、秦皮、木瓜、细辛。
( 2) 痰湿内蕴、血脉痹阻型。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 关节肿痛难愈,局部颜色紫暗,发热不甚或不发热,夜间痛甚,或有肢体沉重麻木,可有关节僵硬、结节及畸形( 由痛风石及痛风结节所致) ,且多以足趾、手指、腕、踝、肘、膝处为多,或有胸闷脘痞。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治法: 化痰除湿、活血通痹。经验用药: 萆薢、法半夏、山慈菇、白芥子、车前子、苍术、地龙、秦艽、威灵仙、泽泻、生蒲黄、陈皮。
2. 3 痛风缓解期
( 1) 肝肾亏虚、湿瘀互阻型。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 关节局部隐痛时作,局部颜色紫暗,或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肢体麻木,或有五心烦热。舌质暗淡,苔腻,脉沉弦滑。治法: 滋补肝肾、化湿通络。经验用药: 女贞子、山茱萸、骨碎补、桑寄生、怀牛膝、萆薢、车前子、秦皮、生蒲黄、山慈菇。
( 2) 脾肾亏虚、湿瘀互阻型。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 关节局部隐痛时作,局部颜色紫暗,或伴有神疲乏力、喜暖恶寒、胸脘痞闷、食少纳呆。舌体胖,舌质暗淡,苔腻,脉沉细滑。治法: 温补脾肾、化湿通络。经验用药: 杜仲、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怀牛膝、茯苓、薏苡仁、桑寄生、萆薢、车前子、生蒲黄、山慈菇。
3 商教授治疗痛风的特点
3. 1 注重辨证分期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以湿热瘀毒为主。湿浊、热毒、痰瘀既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致病因素,又是疾病的代谢产物。具体而言,恣食膏粱厚味( 高蛋白高嘌呤饮食) ,或手术、激动等,皆可使湿从热化,以致湿热内蕴、痹阻经络而为患。或日久复感外邪,经络闭阻而突发关节剧痛,内外湿邪困遏肌体,日久郁而化热,或又感受风湿热邪; 湿热蕴结血分,血行不畅,酿生瘀毒。田玉美教授也认为在发作期湿浊郁而化热,或外感风热湿邪,湿热蕴于血分,酿生瘀毒。此期临床常见关节红肿热痛明显,灼痛难忍,重着,痛不可及,昼轻夜重,甚者下肢活动受限,发病急骤,好发于下肢负重关节,尤以第一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居多。或伴身热咽干、烦热汗出、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急则治其标,商教授主张治疗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痹为主,常用药多选土茯苓、虎杖、忍冬藤、连翘、秦艽、萆薢、苍术、车前子、秦皮、络石藤、生石膏、苦参、川牛膝等。热甚者加生石膏,湿盛者薏苡仁、萆薢加量; 痛甚者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地龙、穿山甲等。临床研究显示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能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 ( IL-6) 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及促进血尿酸排泄,从而改善关节功能。
朱良春教授认为痛风乃缘浊毒瘀结,治疗恪守泄化浊瘀法则,且贯穿于始终。范冠杰教授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核心病机为湿热闭阻,治疗时着重强调清热祛湿,湿去热清,气血调和,则病易愈。商宪敏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过后,痰湿浊邪留于经络,注于关节,以致气血凝滞、瘀阻络痹,使气血痰湿结聚关节经络而为患。故痛风慢性期治疗需注重活血化瘀和化痰通络。此期临床常见关节局部肿痛、胀痛重着,或局部颜色紫暗,或每在阴冷天气因感受风寒而诱发,肢体沉重麻木,舌体胖,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或细滑。化痰通络多选白芥子、穿山龙、半夏、茯苓,活血化瘀则喜用地龙、丹参、生蒲黄、川芎、炙山甲。
痛风缓解期需重视补益肝、脾、肾。痛风久病,湿浊痰瘀留恋不去,累及肝肾,或内伤脾胃。《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肝的阴血充盈,筋得其养,关节才能灵活而有力,肝血不足,筋失其养,则见关节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主藏精,司开合,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腐熟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水液不运,日久影响气血运行,使气血痰湿结聚关节经络而为患。脾肾精虚血亏,则骨失所养,髓空骨疏。当调补脾肾,先后天健旺,则水液行、湿浊化、筋骨坚、气血畅。此期临床常见关节局部肿痛时隐时现、皮色紫暗,或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肢体麻木,或伴有身倦乏力、胸脘痞闷、食少纳呆,舌质暗淡或舌体胖,舌质暗淡,苔腻,脉沉弦滑或沉细滑。滋补肝肾常用女贞子、骨碎补、山茱萸、鹿衔草、桑寄生等药,温补脾肾、健脾利湿常选桑寄生、杜仲、淫羊霍、补骨脂等药。
3. 2 注意辨证辨病相结合
西医认为本病形成系嘌呤代谢紊乱,致尿酸在体内堆积,从而造成痛风性组织学改变。商教授治疗本病,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常选用可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虎杖、秦皮、车前子、薏苡仁、泽泻、萆薢、山慈菇等。虎杖苷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可抑制尿酸重吸收的尿酸盐转运蛋白1( URAT1) 的mRNA 表达,增加尿酸分泌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organic anion transpot prptein,OAT) OAT1与OAT3 的mRNA 表达,从而增强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作。秦皮总香豆素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尿酸水平,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有关。车前子醇提物能够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血尿酸,改善高尿酸血症小鼠肾脏功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XOD) 与腺苷脱氨酶( ADA)活性并下调小鼠尿酸盐转运蛋白1( mURAT1) mRNA的表达,是其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可能机制。《神农本草经》载: “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薏苡仁可解热、消炎、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力。泽泻具有抗炎的作用。萆薢总皂苷( total saponinof dioscorea,TSD) 有明显的抗高尿酸血症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尿酸排泄,抑制黄嘌吟氧化酶活性。URAT1 可促进尿酸重吸收,为促尿酸排泄药物作用的靶点,萆薢总皂苷可能通过抑制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URAT1 表达而减少尿酸重吸收。山慈菇所含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在几个小时内使关节的红肿热痛消失。
痛风为内分泌代谢性疾患,在患痛风的同时常伴有其他的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商教授在治疗痛风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兼病的治疗。血脂高者,常配用泽泻、姜黄、生蒲黄等; 血压高者,常配用决明子、葛根、夏枯草、钩藤、牛膝等。
4 经验方痛风定痛汤
痛风定痛汤是商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痛风的经验方。药物组成: 萆薢、秦艽、车前子、秦皮、虎杖、山慈菇、牛膝。本方是以清热利湿通络为主要作用的方剂,临床适用于以关节红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方中的萆薢、秦艽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君药; 秦皮、虎杖可清热燥湿解毒、利湿通络、活血化瘀,为臣药; 车前子可利尿通淋、渗利湿浊,山慈菇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共为佐药; 牛膝可活血通络、引药下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效。
加减用药: 热盛者酌加生石膏、连翘、忍冬藤; 湿盛者酌加萆薢、薏苡仁、茯苓; 痛甚者酌加汉防己、地龙、穿山龙; 伴泌尿系结石者酌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 伴高血脂者酌加生蒲黄、枸杞子、绞股蓝。
5 验案
梁某,男, 66 岁。主因双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10 个月,于2005 年4 月就诊。患者于2004 年6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于当地医院诊为血管炎,行下肢血管治疗手术,后左足第一跖趾又肿,查血尿酸高,诊为痛风。为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刻下症见: 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时作,行走不便。体格检查: T 36. 5 ℃,P 78 次/min,R18 次/ min,Bp 130 /80 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色稍黄,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 次/ 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双肾叩痛( - ) 。舌体胖,舌质暗,苔黄白腻,脉沉滑。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 465μmol /L。西医诊断: 痛风。中医诊断: 痹证,湿热痹。辨证为湿热下注、血脉瘀阻。治法: 清利湿热、活血通络。予以痛风定痛汤化裁。处方如下: 生薏苡仁10 g,炒薏苡仁10 g,威灵仙12 g,萆薢30 g,秦艽15 g,益母草15 g,车前子30 g( 包) ,秦皮12 g,虎杖15 g,山慈菇15 g,生蒲黄12 g( 包) ,牛膝10 g,牡丹皮10 g。7 剂,水煎服,1剂/d,分2 次服。
二诊: 足趾痛好转,舌暗,苔黄白腻,脉沉。属湿热留连不去。上方加苍术15 g、法半夏10 g。7 剂,水煎服。服药后患者足趾肿痛消失,上方进退以善其后。
按: 本案所举痹证为湿热加瘀。商教授临证治疗时尤注重两方面的指征: 一是关节肿痛,多为足第一跖趾关节,二是舌体胖,舌质暗,苔黄腻,脉滑。因感受湿热之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筋脉,滞留于关节筋骨,血脉瘀阻。湿性重浊,下趋,又有热邪相助,故湿热内壅,流注于关节,可见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时作。湿热瘀阻,关节屈伸不利,而见行走不便。舌体胖,舌质暗,苔黄白腻,脉沉滑亦为湿热下注、湿热瘀血交阻,本例患者有疼痛时作、行走不便、舌质暗之症,为血瘀指征,故加大活血化瘀之力,以通经络、止痹痛,使药达病所。
( 文中部分药物剂量稍大,为导师个人经验,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