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护理新认识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57)

文章正文

    痛风性关节炎是核蛋白及嘌呤代谢失调,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影响疾病转归。因此,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指导是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重要部分。本文就将近年来有关痛风性关节炎新认识及护理指导综述如下:

1 痛风性关节炎的概念

1.1 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过程  痛风性关节炎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描述过这种以关节急性肿痛并且来去突然的疾病。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当时认为是一种邪恶的液体滴入关节腔而造成了关节疼痛;还有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魔鬼咬住了脚。因此,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尝试用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或泻剂来治疗,然而效果并不显著 。

1.2 历史上痛风性关节炎的好发人群  古代痛风性关节炎都好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在法国和英国的皇家历史上,有多位帝皇患有痛风性关节炎,所以痛风性关节炎也有人称之为“帝皇病”。以现代医学解释其原因,可能与生活环境和家族遗传有关。由于历史上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以豪门贵族、生活富裕者居多,所以它也素有“富贵病”之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痛风性关节炎已不再是富人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一种现代人常见的“文明病”。

2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摄食相关因素

2.1 进食模式  凋查显示,痛风患者比一般人有进食快且量大的饮食行为模式,这种强烈紧迫感的“A”型行为模式可以说是多数患者的共性。

2.2 嘌呤摄入  尿酸是以嘌呤核苷酸为主的嘌呤体在人体内的最终产物,大量摄入嘌呤食物,可使细胞外液尿酸水平迅速发生变化而成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诱因。据报道,每天经口摄入4 g由酵母产生的核糖核酸,可使血清尿酸值上升19~36 mg/ L。因此,减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对于防止或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3 过量饮酒  血清尿酸值与饮酒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病因学调查认为 ,血清尿酸值与饮酒量呈高度正相关,诸多临床病历证明,饮酒是血清尿酸值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代谢后产生的乳酸和尿酸竞争排泄,使尿酸滞留体内,钠离子会使水份由肾小球吸收,导致尿酸由尿中回收。

3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和护理指导的新认识

3.1 急性期护理指导  痛风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行走不便,患者常表现烦燥、郁闷失眠,甚至恐惧。针对这些特点,护士在患者急性期应做好心理疏导,讲解痛风性关节炎患病原因,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战胜病痛的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疼痛剧烈影响休息时,可根据医嘱给予镇痛剂;疼痛缓解后可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恢复关节功能。同时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合理的高营养现象。对老年、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家属学会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饮食结构的控制。特别要限制脂肪摄入,避免高嘌呤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促使尿酸排泄,防止结石形成。但应注意急性期饮食控制不可过度,以免导致营养失衡加重痛风性关节炎;还要避免减肥过度,以免尿酸增高,使病情加重。

    急性期可服用消炎痛或秋水仙碱,能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红肿疼痛症状,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秋水仙碱虽作用迅速,但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为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消炎痛虽不及秋水仙碱作用迅速,但也有很好的消炎止痛作用,每次25―50mg,每日3次。症状缓解后减量,症状消失停药。

3.2 慢性期护理指导  慢性期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结节形成、关节骨质破坏、疼痛、功能障碍,并可伴随泌尿系统结石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故此期做好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3.2.1 平时饮食指导  应给予正常平衡膳食,以维持理想体重和正常血尿酸水平,由于蛋白质摄入能加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尿酸的合成,每日摄入不宜超过1g/kg。避免体重增加,脂肪的限量要长期坚持。同时依据病情,指导患者尽量进食低嘌呤食物。同时纠正“A”型行为模式,杜绝快速、大量进食行为,指导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指导患者限酒、戒烟,避免钠离子摄入。同时耐心向患者阐明啤酒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大量嘌呤,多饮酒一方面可在体内产生大量乳酸,阻止尿酸排出,另一方面酒精是高热能物质,大量饮用导致尿酸生成增加,而食盐中钠盐有促使尿酸沉淀作用 。

3.2.2 精神应激指导  精神应激是否会使血清尿酸值升高,目前意见尚未统一。但应注意到现代消费社会缓解精神应激的方式常伴有血清尿酸值升高,特别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是忘我工作的男性常患的疾病。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缓解压力的方式为饮酒、聚餐、激烈运动等,这些都是使血尿酸值升高的生活习惯。因此,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阐明精神应激对本病的危害,纠正一些导致肥胖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3.2.3 鼓励有氧运动适当的运动疗法也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能促进脂肪的燃烧,减轻胰岛素抵抗性。而且,有氧运动不会使血清尿酸值升高。另外,应注意剧烈运动可使有氧运动转为无氧运动,组织耗氧量增加,无氧酵解乳酸产生可以致pH下降等,易诱使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故应告诫患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量一般以中等运动量为主,选择散步、打网球、慢跑等运动种类。

3.2.4 协同用药指导  抗痛风治疗首选药是别嘌呤醇,它是次黄嘌呤的异构体,在体内能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醇活性,使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受阻,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是预防、治疗痛风及并发症的良药。肾脏是该药的主要排泄器官,肾功能不全时,该药的清除率下降,药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增加。不同痛风患者对降尿酸药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其中少数对别嘌呤醇很敏感,常规剂量治疗就会引起尿酸浓度骤降。因此,护士应做好用药指导,若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现象应及时督促患者停药,换用苯溴酮并加用针对不良反应的中药治疗。此外,血中三酰甘油过高、使用利尿剂、血尿酸下降过快,均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护士应与医生配合调整用药。肾功不全时会减少尿酸排泄,因此,痛风患者要经常测试尿酸的排出量,一旦发现尿酸排出量明显增加,应及时服用碱性药物。抗酸药氢氧化铝可明显降低别嘌呤醇的作用,两药服用要相隔30min;三苯氧胺可加剧别嘌呤醇的肝毒性,应避免合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使痛风患者免于病残,使已形成的痛风石发生溶解,对痛风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3.2.5 避免诱发因素  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有高嘌呤饮食、药物(如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抗结核药物)、器官移植后应用抗排斥药(如环孢菌素)、全身疲劳、酗酒、湿冷及精神紧张等,应教育患者尽量避免这些因素。




上一篇:痛风患者如何科学度夏 下一篇:高原地区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