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肢体远端肢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痛风石沉积,导致关节畸形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历节”等范畴。为现代医学之尿酸或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个异质性疾病。常累积肾而致尿酸结石、肾炎等并发症。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痛风取得满意疗效。
1 治疗方法
1.1 内服方土茯苓30 g,防己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姜黄10g,薏苡仁30g,络石藤15 g,苏木15 g,木瓜10 g,透骨草15 g,川牛膝10 g,苍术10 g。辨证加减脾虚湿浊者,内服加白术、茯芩、党参、金钱草等。湿热蕴结者加黄柏、萆薢、虎杖。瘀阻者加红藤,地鳖虫。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苏条参、生地。并发症随证加减。1剂/天,水煎取汁,分3次服,15 d为1疗程。
1.2 外洗方川乌30 g,草乌30 g,八角枫30 g,海桐皮30 g,樟脑15 g(后下),伸筋草30 g,桂枝15 g,苏木15 g,透骨草30 g,石楠藤30 g,自然铜30 g,细辛10 g。水煎薰洗,2日1剂,每日2次。
1.3 注意事项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戒酒,饮食清淡,忌食动物肝、肠等内脏,海鲜,大豆及豆制品等。
2 病案举例
蔡某,男,48岁,2008年5月10日初诊。症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红、肿、疼痛、局部灼热,行走难。查:右侧第一跖趾关节处肿胀,色暗红,灼热,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有慢性结肠炎病史。化验血常规:WBC 10.2×109/L;血尿酸621µmol/L、尿素氮5.2 µmol/L、肌酐90µmol/L;血沉25 mm/h;ASO阴性、RF阴性。第一跖、趾关节x片提示未见骨质损伤。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内服方:土茯苓30 g,防已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姜黄10g,薏苡仁30 g,络石藤15 g,苏木15 g,木瓜10g,透骨草15 g,川牛膝10 g,苍术10 g,重楼20 g,黄柏20 g,虎杖10 g,3剂,1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给外洗方2剂,1日薰洗2次,2日1剂。2008年5月14日复诊:诸症减,已能行走,下腹不适,大便不调,原方加蒲公英20 g,炒鸡内金20 g,木香10 g,给7剂继服。外洗方4剂,用药1月后诸证消。化验血尿酸368µmol/L,血沉15 mm/h。嘱不时外用薰洗及间歇性服药1年,随访3年不复发。
3 讨论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据血中尿酸增高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除少数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属遗传性疾病外,大多数尚未阐明。中医学归属于“痹证”范畴,痛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十分典型,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或数或涩,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痰浊、挟瘀等。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