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风性肾病(GN)是遗传性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的肾脏疾病,该疾病具有发病隐匿性强以及病情进展缓慢等特征,并会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随着我国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逐步改变,慢性痛风性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慢性痛风性肾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方法
具体方法为:①湿毒内滞、脾肾虚衰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脉弦或细无力,苔浊腻,舌质淡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齿鼻衄血,大便干结或稀溏,胸闷腹胀,食入即吐,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以及面色萎黄。自拟扶正解毒汤药方:甘草5g,丹参30g,仙灵脾30g,砂仁15g,炒续断20g,炒苍术20g,土茯苓30g,黄芪30g,山药20g,太子参20g,干姜10g,制附子l0g,大黄10g 。②水湿内停、气阴两虚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脉细,舌红少苔,盗汗疲乏,夜尿清长,大便干结,下肢或颜面浮肿,面色无华,骨节疼痛不显。金匮肾气丸加减药方:知母12g,川芎15g,党参20g,砂仁12g,黄芪30g,茯苓20g,炒山药20g,丹皮15g,肉桂10g,山茱萸15g,熟地黄15g,炮附子6g 。③瘀血内停、湿热痹阻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脉弦数,舌黯红或苔黄有瘀点,轻度浮肿,小腹拘急,刺痛窘迫,尿黄,关节灼热肿痛,尿赤,腰酸腰痛,痛有定处。四妙勇安汤合四物汤加减药方:甘草5g,白茅根20g,滑石15g,.车前子15g,萹蓄10g,萆薢30g,赤芍15g,生地15g,当归15g,川芎15g,牛膝l0g,黄柏15g,炒苍术30g。
2 讨论
慢性痛风性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因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或是嘌呤代谢障碍导致血尿酸过多生成诱发的肾脏疾病,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肌酐晚期清除率降低,轻微蛋白尿,尿比重降低、多尿,慢性间质性肾炎等,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甚至会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高尿酸血症,而合并尿路感染、肾结石、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肥胖等因素的存在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肾脏损害症状。
慢性痛风性肾病属于中医学中“腰痛” 、 “虚劳” 、 “历节病” 、 “痛风痹证”等的范畴,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或因饮食不节,或因年老体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造成的水湿内停,蒸腾气化失司,气血运行无力,气化失常,脾肾亏虚,则阻闭经络,浊瘀互结,湿浊内生,进而深入肾府,并导致肾脏损伤。若该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患者瘀血内停,血行不畅,痰热蕴结,蕴久化热,水湿内停生痰,脾失健运,造成瘀、痰、热、湿邪交结,进而累及肾脏,导致肾失分清泌浊。
按照肾损害分期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通常可将慢性痛风性肾病划分为三类:①湿毒内滞、脾肾虚衰型,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浮肿拒食、恶心呕吐,常发生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临床治疗应选具有利湿泄浊、健脾补肾功能的自拟扶正解毒汤;②水湿内停、气阴两虚型,主要症状为面色无华、下肢浮肿,常发生于慢性尿酸性肾病合并轻、中度肾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治疗应选具有化水行气、益气养阴功能的金匮肾气丸加减;③瘀血内停、温热痹阻型,主要症状为痛有定处、关节灼热肿痛,常发生于痛风性关节炎并发轻度。肾损害患者,临床治疗应选具有除湿通络、清热通利功能的四妙汤合四物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