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这种反复发作的“关节杀手”,在中医里属于“痹证”“历节风”的范畴。中医认为,痛风的根本病因是体内湿热、痰瘀阻络,加上肝肾亏虚、正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疼痛随之而来。
中医治疗痛风讲究“辨证论治”,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症状和个人体质来选择适合的方法,才能真正起到调理作用。下面就来看看痛风在不同阶段中医是怎么调理的——
一、痛风急性期:清热祛湿,快速止痛
在这个阶段,患者通常关节突然红肿、灼热、剧烈疼痛,常常夜间发作,伴有发热、口苦、尿黄等表现。中医认为这是湿热毒邪堵在关节里,气血被阻,疼痛难忍。
调理重点: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先解决“火烧般的痛”。
常用方剂:
四妙散: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能清热祛湿、舒筋通络,现代研究也发现它有降尿酸、抗炎作用,特别适合下肢关节肿痛的人。
白虎桂枝汤:用石膏、知母、桂枝等组成,针对高热烦渴、关节红肿热痛,能快速缓解炎症、降低尿酸。
宣痹汤:适用于关节烦疼、湿热较重者,能清热祛湿、疏通经络。
此外,外敷“痛风散”可增强消肿止痛的效果。
二、痛风慢性期:化痰瘀、通经络
到了这个阶段,疼痛不像急性期那么剧烈,但反复发作,关节开始出现畸形或结节,甚至出现“痛风石”。舌苔腻、舌质紫暗,是痰瘀积聚的表现。
调理重点:要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同时顾护脾胃。
常用方剂:
朱丹溪痛风方:是复方经典,结合清热、祛湿、化痰、活血多种功效,全面调理三焦经络。
当归拈痛汤:适合关节慢性炎症、痰瘀交织的情况,能降低尿酸、缓解疼痛,副作用较少。
三、缓解期或迁延期:补肝肾,强本固元
此时关节疼痛大多缓解,但身体容易疲倦、腰膝酸软、夜尿多,提示“正气不足”。中医认为这是久病伤肾,肝肾两虚。
调理重点:补肝肾、健脾胃、强筋骨,从根本改善体质,防止复发。
常用方剂:
独活寄生汤:专门治疗肝肾亏虚、风湿痹阻,适合腰膝酸软、慢性关节不适的人。
六味地黄丸加减:基本滋阴补肾方,加土茯苓、萆薢后增强利湿降尿酸的作用。
四、中西结合+饮食调护,效果更佳
中药调理之余,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更能事半功倍:
急性期:中药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快速缓解疼痛并减少西药副作用。
慢性期:中药调节体质,配合降尿酸药(如非布司他)控制病情,延缓关节损伤。
饮食上也很关键:
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啤酒等,容易诱发发作。
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如冬瓜薏仁粥,帮助排尿降酸,每日饮水量建议超过2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