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关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还有太多不清楚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28)

文章正文

    高尿酸血症近年来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与饮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不合理的摄入富含嘌呤或导致嘌呤增加的食物可能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国内外众多研究证明,科学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防控途径。

    为提高营养与健康科学工作者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膳食因素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的多方面认知和理解,交流实践经验,加强学科协作,达能营养中心(中国)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以“膳食因素与高尿酸血症”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80 名营养界专家和学者,就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临床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及防治策略,膳食因素与高尿酸血症及代谢综合征,中国常见食物嘌呤数据库的建立及膳食因素对血尿酸的影响,尿酸水平与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等题目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瑞于1799 年发表了一幅名为“痛风”的漫画,将痛风描绘成一个正在啃噬人脚的黑色魔鬼。“黑色魔鬼”这个形容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非常贴切的,既因为痛风发作起来痛苦异常非常恐怖,也因为时至今日,关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还有着种种未知。

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疾病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640 年,古埃及人的身上已经被发现有痛风引致大拇指关节病变。西医始祖希波克拉底当时称其为“不能步行的病”。古时候,因为好发于达官贵人,痛风有“帝王病”、“富贵病”之称。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五世,28 岁时患痛风,后半生受尽痛风的折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登上王位时就患痛风,65 岁已被痛风病致残,吃饭穿衣都不能自理;在法国和英国皇家的历史上,也有多位帝王患有痛风,其中著名的麦狄西家族中有两位帝王因严重痛风不能执政或继位数年就死于痛风。17 世纪,英国名医托马斯·塞登哈姆(ThomasSydenham)对于“天下第一痛”的经典记述至今仍被引用:“病人上床入睡时感觉良好。凌晨两点光景,他在大脚趾的尖锐疼痛中惊醒;罕见脚后跟、脚踝或脚背疼痛者⋯⋯起初尚和缓的痛感愈演愈烈⋯⋯一会儿是韧带的剧烈拉扯撕裂,一会儿是噬咬般的疼痛,一会儿又是压迫感和收缩痉挛。与此同时,患处的感觉如此尖锐切肤,就连被子的重量都变得难以承受,若有人在房间走动发出声响,也会感觉忍无可忍。”

    但是,科学对于痛风的认识却进展缓慢。1679 年,列文虎克(Leeuwenhoek)用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尿酸钠的棒状结晶,但他并不知道结晶的化学成分;1776 年,舍勒(Seheele)发现了尿酸;1793年,福布斯(Forbes)提出,痛风与人体内尿酸浓度增高有关;1797 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分析出尿酸钠盐,并尝试解释痛风和尿酸的关系;1848 年,英国医师加罗德(Garrod)测出了血液中有尿酸的存在;1898 年,费雪(Fischer)确定了嘌呤代谢在痛风病理生理中的关键作用;1913 年,阿基拜尔德(Anhibalder)指出,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20 世纪50—60 年代,尿酸形成及嘌呤代谢的过程才得以明确。现在公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引起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但不是痛风的同义词,只有发展成炎症性关节炎或痛风石才能称为痛风。

    时至今日,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意义以及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肠道菌群对于尿酸代谢有着怎样的作用,都还不清楚

    尿酸在血中以尿酸钠的形式来运输,尿酸钠是一种盐。“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不是废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代谢病科主任、痛风医学中心主任李长贵教授强调说,动物越高级,血尿酸水平越高。比如,哺乳类动物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低级动物;而人类血尿酸水平是大部分哺乳类动物的10 倍以上。进化过程当中,动物体内发生的两个重大变化,其一是尿酸酶基因突变,失去了活性;其二是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进化出了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模式,使得血尿酸水平越来越高。

    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动物进化的结果,提示尿酸并非单纯的代谢废物,在体内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李长贵教授介绍,目前已经确认,一、尿酸是人体内最强大的还原性物质,其还原作用强于维生素C,这也是灵长类动物寿命长于其他脊椎动物的重要原因。二、尿酸在免疫调节和抑制肿瘤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血尿酸水平低于120 微摩尔/升时,成为低尿酸血症,对这些人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这些人机体易衰老,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三、在低盐的状态下,尿酸是维持血压正常的重要物质。四、人体每时每刻都处于新陈代谢活动当中,而尿酸通过清除体内许多有害的化合物,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五、尿酸提高智力。当然,尿酸也有促进平滑肌增生、破坏内皮功能等有害作用。所以,尿酸是一把双刃剑。

    人体尿酸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内源性,由体内核蛋白分解代谢产生,约占总量80%;二是外源性,由摄入的富含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产生,约占20%。排泄则主要经肾脏和肠道排泄,两种途径分别占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尿酸在肾脏中的排泄分为4 个步骤:经肾小球几乎是100%的滤过后;98%在近端肾小管S1 段主动重吸收;50%在S2 段分泌;40%—44%在S3 段分泌后重吸收。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凡是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血尿酸水平增加。正常隋况下,血液中尿酸盐的饱和度为402 微摩尔/升,超过此浓度时,尿酸盐即可沉积在关节、血管等组织中而引起组织损伤。

    按病因分类,高尿酸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可见于尿酸排出过少、尿酸产生过多、酶缺陷;后者可见于核酸代谢加速、肾脏排泄尿酸过低、药物性及其他。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是导致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至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目前不是很清楚;而肠道菌群对于尿酸代谢有着怎样的作用,也不清楚。

●大多数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系多基因遗传病,但其遗传模式和易感基因尚不清楚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苗志敏教授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理的基因研究是这些年来临床上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多数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系多基因遗传病,但其遗传模式和易感基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中共显率较高。与单亲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相比,双亲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病情较重、发病年龄较轻。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理的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尿酸合成相关基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S)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 尿酸排泄相关基因。人尿酸盐转运子(hUAT)基因、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hURAT)、hOAT3 基因、MTHFR 基因等。3 易感基因染色体定位。Cheng 等应用家系连锁分析方法在国际上首次用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对痛风易感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于4q25 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痛风重点实验室对中国沿海地区56 个汉族人原发性痛风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提示痛风的致病基因定位于4q25 区,与Cheng 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在4q25 区可能存在痛风的致病基因。近期,对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所进行的一系列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及meta 分析,也发现了至少有9 个与血尿酸浓度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如SLC22A11、ABCG2、LR-RCl6A 等。

    目前,在这个研究领域达成了几点共识:1.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注:异质性疾病一般是指某种疾病的病因不是很清楚,并且在现有研究结果中未发现一个很统一的病因与机制,每个人的发病机理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基因是一个组群,基因与基因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各个基因是否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索。2.定位相关基因不是目的,基因的功能研究才是方向所在。如此,才能从根源上、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解决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问题。

●为何只有少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而其他大多数人无症状,其机制尚不清楚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目前的研究表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致分为3 个阶段,1.高浓度的尿酸钠在关节腔内及其周围结晶析出,被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2 尿酸钠晶体在细胞内激活炎症复合体NALP3,NALP3 激活前白细胞介素IL-1B(Pro IL-1B)裂解酶Cas-pase-1,将ProIL-1B 裂解为IL-1B;3.白细胞介素促进IL-6、IL-8 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必要条件。临床发现,血尿酸升高的程度和高尿酸持续的时间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呈正相关。但是,高尿酸血症患者真正发展成痛风的是极少数,只有不到10%。而且,高尿酸血症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不总是在血尿酸水平最高的时候,有时血尿酸很高反而不会发生痛风。所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确切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上一篇:依托考昔与塞来昔布治疗急性痛风的临床疗效对比 下一篇:痛风三阶段,应对各不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