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不是小毛病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7-23 08:16)

文章正文

48岁的王先生在半夜被脚趾的剧烈疼痛惊醒,疼得像被刀割,红肿发热,连被子一碰就难以忍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剧痛并非偶然,而是典型的痛风发作。近年来,痛风不再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受到困扰。本质上,它是因为体内尿酸太多,形成了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甚至肾脏中,引发剧烈的免疫反应和炎症。

很多人误以为痛风就是“吃太好了”。其实不然,尿酸大多来源于自身代谢,饮食只是其中一部分诱因。当体内尿酸水平持续过高,特别是男性高于416μmol/L,女性高于358μmol/L时,结晶就更容易在足部、手指等低温部位沉积。除了饮食,基因也在其中扮演角色。某些遗传因素会影响炎症反应,使得痛风来得又快又猛。

痛风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最初是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这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尿酸已经在悄悄积累。到了急性发作期,典型特征就是夜间突发剧痛,通常集中在大脚趾的第一个关节,关节红肿、发热、触碰剧痛,甚至伴随轻微发热。这个阶段往往是第一次让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痛风”。

如果不重视,痛风将进入间歇期和慢性阶段,关节逐渐受损,形成所谓的“痛风石”,还可能在耳朵、手肘等部位凸出,严重时会破溃流出白色结晶。尿酸盐还会侵蚀骨头,导致关节变形、僵硬甚至丧失活动功能。而最危险的,是肾脏并发症。三成以上的痛风患者会发展为痛风性肾病,出现夜尿多、蛋白尿,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另有大量患者会形成尿酸性肾结石,造成肾绞痛、血尿甚至尿毒症。

更值得警惕的是,痛风往往不“单打独斗”,它常常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结伴而来。这类人群的心血管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死亡率显著上升。

那么如何确诊痛风?很多人以为查血尿酸就够了,但其实在发作期间尿酸值可能反而正常。准确诊断需通过关节穿刺检查是否有典型的尿酸盐结晶,或通过超声、CT等影像检查发现结晶沉积。因此,确诊要靠综合判断,不可轻信一次血检结果。

治疗上,痛风分两个方向:一是缓解急性发作,二是长期控制尿酸水平。发作时,应在24小时内使用药物控制疼痛。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如果已经在服用降尿酸药,千万不要因发作而停药,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波动和更频繁的复发。

控制尿酸的目标是将血尿酸降到360μmol/L以下。大多数人是排泄减少型,这类人适合使用苯溴马隆类药物;如果是尿酸生成过多,则需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此外,为防止初期降尿酸时诱发新的痛风发作,医生往往会联合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

除了药物,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关键。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能稀释尿酸,减少结石风险。饮食方面,要远离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和啤酒,适量摄入红肉。豆制品、蘑菇等植物性嘌呤影响较小,不必过度回避。减重也很重要,超重会加剧尿酸代谢异常。运动方面,发作期要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刺激炎症扩散;但缓解期则建议适度锻炼,有助于代谢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可能对尿酸有一定降低作用,部分研究也在支持这一观点。

痛风的可怕在于它悄无声息地“啃蚀”你的健康,一旦放任不管,五年内复发率超过七成,严重者甚至要靠手术清除痛风石。因此,控制疼痛只是表面,真正要从根本上管理,是要把尿酸稳稳降下来。忽视这一点,就像扑灭了火苗,却让汽油满屋,随时可能再度爆发。

曾经的“帝王病”如今已变成普遍的代谢疾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群体,规律体检、合理饮食、科学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才是痛风防治的根本之道。





上一篇:痛风的发作根源与全面管理 下一篇:痛风来袭怎么办?


标签shop
标签news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