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林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黄教授精通于中医,善于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运用现代药理梳理出对痛风及痛风性肾病有效的药对,将其运用在临床中,每获奇效,现将其治疗痛风及痛风性肾病的常用药对总结如下。
1 百合—山慈菇—龙胆草
1. 1 中药性味与配伍功效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 百合Lilium browniiF. E. 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 或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 DC. 的干燥肉质鳞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可养阴润肺。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 ( D. Don) 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 Franch. ) Rolfe 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 的干燥假鳞茎。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 , 龙胆Gentiana scabraBunge,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 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 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用以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三药均为寒凉性药品,后两药的药性寒凉,清热燥湿散痰之力强。百合虽为甘寒之品,但具有养阴之功,可防后两者伤阴,三药合用以清热解毒燥湿,为痛风急性期基本药对。
1. 2 方解 黄春林教授根据多年治疗痛风及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痛风病变在筋骨关节,在急性发作期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多选用清热作用的消炎中药。有研究发现,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不仅能抗菌、抗病毒,更能拮抗炎性细胞因子、抗氧自由基损伤和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有迅速消除关节肿痛的作用。百合有清热养阴之功效,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碱样作用,能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若同时配以清热燥湿的龙胆草,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能抑制中性白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作用。
2 土茯苓—薏苡仁—秦皮
2. 1 中药性味与配伍功效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 的干燥根茎。味甘、淡,性平, 归肝、胃经, 能降泄浊毒, 通利关节。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L. var. mayuen ( Roman. ) Stapf 的干燥成熟种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之功。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 , 尖叶白蜡树Fraxinusszaboana Lingelsh. 或宿柱白蜡树Fraxinus stylosaLingelsh. 的干燥树皮。味苦、涩,性寒,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之力。三药中只有秦皮性寒,其余两药性较平和。三药甘淡渗湿,清热力较弱,而降泄浊毒,通利关节之力专,为慢性期降尿酸药对。
2. 2 方解 黄春林教授认为在痛风发作的慢性期,由于正气的亏虚加上外邪久留,热蒸湿阻,病情缠绵,终至气机壅塞,脉络不通,因而产生了新的病理产物,湿酿成痰,血停成瘀。痛风的慢性迁延期,新的病理产物在体内缠绵不去,痰瘀互结,进一步损伤正气,形成了“身体羸瘦,独足肿大”的“尪痹”。故痛风的慢性期治疗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法。土茯苓降浊解毒利湿,疏经通络; 薏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 秦皮清热燥湿,通利关节,三药同属清热化湿药物,合用降泄浊毒,通利关节。现代药学研究表明,清化湿热药大多含甾体皂甙,能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和白细胞趋化,从而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且化湿利湿药多为碱性,可碱化尿液,改善人体内环境,同时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管再吸收功能而有较强的利尿和加快尿中成分排泄的作用。亦有临床报道秦皮和土茯苓具有一定的协同降低尿酸作用,同时薏苡仁通过利尿而具有降尿酸的作用,故三药合用可增加尿酸的排泄。
3 菟丝子—女贞子
3. 1 中药性味与配伍功效 菟丝子又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性温,归肝、肾、脾经,本品能滋补肝肾,固精。女贞子又名女贞实、冬青子,为木樨科常绿乔木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 的成熟果实。本品凌冬青翠不凋,有贞守之操,故得女贞之名。味甘、苦,性平,入肝、肾经。能滋养肝肾、强健筋骨、乌须黑发。两药合用以增强滋养肝肾之功。
3. 2 方解 黄春林教授认为痛风病变在筋骨关节,但其本在脾肾,正如奚九一教授提出“脾肾两虚、内湿致痹”之学术观点。痛风若反复发作不能控制,可发展为痛风性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则蛋白等精微物质从尿中排出,气虚阴虚之证显现。上述两药均入肝、肾两经,相须为用,可补益滋养肝肾。有研究证实,氧自由基在各种肾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加重氧化应激反应可使肾功能恶化。女贞子多糖和菟丝子多糖联用有显著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从而起到抗炎及减少尿蛋白排出的作用。
4 黄芪—淫羊藿
4. 1 中药性味与配伍功效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 var) . monghloicus ( Bunge) P. K. Hsiao 的根。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为升阳补气之圣药。生品入药,具有升发之性,既能升阳举陷,又能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炙品入药,可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利水消肿、生血生肌、排脓内托。淫羊藿,又名仙灵脾。为双子叶植物小檗科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肾经。本品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功效。两药相须为用,脾肾并补。
4. 2 方解 痛风性肾病多为脾肾两虚,浊毒痰瘀内阻,淫羊藿及黄芪相配伍可大补肾之阳气,并有除湿之功。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可诱导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产生,促使细胞外基质降解,起到抗肾纤维化作用。淫羊藿可减轻肾脏组织学改变,减少系膜外基质的产生,延缓肾小球的硬化,抑制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稳定或逆转肾损害。
5 典型病案
患者颜某,男,36 岁,因“反复腕关节疼痛4年,加重2 日”于2010 年12 月2 日就诊。症见形态较胖,平素嗜食肥甘,右足底、足背部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口干,稍有口苦,舌暗红,苔黄白,脉沉弦。中医诊断: 痹症( 湿热痹阻) ,治宜清热燥湿,通利关节。中药处方如下: 龙胆草10 g,百合30 g,山慈菇15 g,羌活15 g,玄胡10 g,香附20 g,粉萆解20 g,秦艽15 g,黄柏15 g。共4 剂,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未服用其他西药,只服用中药4剂。复诊诉关节疼痛缓解,无红肿热痛。
按: 黄教授在诊治本例患者时,针对其以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故诊断为痹症,属急性期。且采取辨病定方向,辨证定个体的方法来施治。患者舌苔脉象及临床症状均属于湿热内蕴,痹阻关节,故原则上应选用有清热作用的消炎中药,且患者属于壮年,正气尚足,可承受攻伐之药,故选用痛风急性发作的药对龙胆草—百合—山慈菇,同时加用羌活、秦艽、粉萆薢、黄柏等清热燥湿之药,酌加玄胡活血利气止痛。
纵观黄教授的治疗思路,在体现中医对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整体认识的同时,对其治疗提出分期而治的治法,并结合现代药理总结出有效药对,可为临床医生临证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