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慢性疾病,虽然它并不会在短期内危及生命,但若忽视日常保健,不仅会频繁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还可能导致肾脏损害甚至痛风石。控制饮食、科学运动、规律作息和规范用药,是减少发作与延缓病情进展的核心措施。只有通过系统管理,才能真正降低痛风带来的生活困扰。
饮食是痛风保健的第一道防线。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和浓肉汤会显著增加血尿酸水平,急性发作时必须完全避免,即使在缓解期也只能少量食用瘦肉,并且最好采用水煮方式并弃汤。相反,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不仅能碱化尿液,还能促进尿酸溶解排泄,樱桃、西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脱脂牛奶因含有乳清蛋白,对降低尿酸水平也有帮助。酒精尤其是啤酒和烈酒,会抑制尿酸排泄,含果糖饮料则会加速嘌呤分解,这两类饮品都需严格限制。日常饮水应以白开水为主,也可选择淡茶或柠檬水。
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和体重管理,但必须选择方式得当。游泳、快走、骑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减少关节压力,每周坚持五次、每次半小时最为合适。篮球、长跑等剧烈运动会加重关节负担并增加乳酸堆积,应尽量避免。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停止运动,保证充分休息;在缓解期则循序渐进恢复锻炼,并及时补水以避免尿酸浓缩。
体重控制也是降低痛风复发率的关键。肥胖会促进尿酸合成并减少排泄,因此需将体重维持在BMI 18.5到24之间。减肥过程中要避免过快,建议每周减重0.5到1公斤,否则容易诱发急性发作。水分摄入同样重要,正常心肾功能者每日应饮水2000毫升以上,保持尿量充足,有助于尿酸稀释与排泄。熬夜和作息紊乱会干扰代谢,患者需保证7到8小时睡眠,维持规律的生物钟。
在环境和心理调节上,患者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寒冷导致尿酸盐析出沉积。戒烟可改善血管状况,减少尿酸波动。心理方面,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影响尿酸代谢,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是痛风长期管理的基石。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需遵医嘱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急性期则应以消炎镇痛药物为主,待症状缓解后再启动降尿酸治疗。定期复查血尿酸是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初期每1至2周监测一次,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2至3月一次,同时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压、血糖。尿酸控制目标为小于360μmol/L,若已有痛风石,则需降至300μmol/L以下。
急性发作时的应对措施也至关重要。患者应立即休息并抬高患肢,减少活动,疼痛部位可进行冰敷,每次不超过20分钟。严格避免自行服用降尿酸药物,否则可能加剧发作。遵医嘱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最好在24小时内就医,延误治疗会导致病程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