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的药物治疗与药学监护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33)

文章正文

 

    痛风(gout) 属于“ 帝王病”、“ 富贵病”, 其发生与发作与“酒肉”关系密切。回顾中外历史,中国古代的商纣王、成吉思汗,德国首相俾斯麦,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五都曾罹患痛风。

    痛风由体内嘌呤(purine)代谢异常所致,体内嘌呤的来源有3 条途径(合成途径、回收途径、饮食途径),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为恒定。体内尿酸总量约为1 200 mg,日总流通量为1 200 mg, 日周转量为600 ~ 900 mg, 日新生量约750 mg,每日排泄量在肠内分解100 ~ 365 mg,尿液中排泄500 ~ 1 005 mg,并可被尿酸酶转化为溶解度极高的尿囊素,但人体内缺乏此酶,因此转化率极低。

    痛风是一组由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合成、分解、排泄异常所致的一种疾病,当内源性嘌呤的代谢异常、体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摄入外源性高嘌呤食物时,血尿酸水平升高,男性和绝经后妇女超过416 μmol/L(7.0 mg/dL),绝经前女性超过357 μmol/L(6.0 mg/dL)时,如尿酸水平长期高于饱和浓度,则形成暂无症状、无痛风石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imia)。约有5% ~ 12%的高尿酸血症者最终可发展为痛风。当血尿酸超过480 μmol/L(8 mg/dL)时,尿酸钠盐将过饱和而形成结晶体,细小针尖状的尿酸盐结晶缓慢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脏等体温相对较低的部位, 而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 称为痛风。

    临床表现为尿酸结晶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则引起痛风性肾炎,尿酸肾结石以及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

1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风险

    高尿酸血症是多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结石、急性心肌梗死、尿酸性肾病、脑卒中、糖尿病发病和恶化的因素。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种疾病成分( 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体质量) 均为心脑血管病的高风险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同时若干病种的联合作用更强。高血压可致人体大动脉和微血管硬化,肾脏内微血管的硬化可致尿酸增加,研究发现:①高尿酸血症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增加。肌肉内微血管的硬化会影响肌肉组织利用血糖,影响糖代谢。血尿酸升高同时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胰岛素抵抗可致肾小管壁细胞与管腔内液体Na+-H+交换增加, 肾小管重吸收尿酸盐增加,也使嘌呤代谢和尿酸合成增加。②高尿酸血症与血压密切相关,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大鼠通过诱导剂使血尿酸水平在7 周内升高1.6 mg/dL,收缩压平均增加2.2 mmHg。但如同时给予排酸药,血尿酸水平可以恢复正常,则血压不再升高。国外对3 329 例健康者随访4 年,发现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和长期血压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中美心血管流行病学合作研究(20世纪80 年代) 对我国正常血压中年人1 480 人随访4 年,发现男性尿酸水平每增加1.14 mg/d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1.4 倍。③高尿酸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所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④高尿酸血症是尿酸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血尿酸水平者,2 年内发展成为肾功能不全的男性增加2.9 倍, 女性高达10 倍;与其他相关因素无关,血尿酸比蛋白尿更能预测肾功能不全进展。⑤高尿酸血症可损伤胰岛β 细胞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状态,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

2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目标与原则

2.1 治疗靶标

    控制血尿酸水平关系到痛风患者的预后, 是痛风患者治疗“基石”。对有痛风家族史、经饮食控制血尿酸水平仍大于714 μmol/L 或24 h 尿尿酸大于1 100 mg(6.545 mmol/L)者需进行积极降尿酸治疗,目标如下:①血尿酸水平达到405 μmol/L时可析出尿酸晶体,故血尿酸的最佳目标控制值为375 μmol/L 以下。②如已有痛风,并存在大量痛风石,为加速结石溶解,目标控制值应降至238 μmol/L。③对年龄在60 岁以下、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 肌酐清除率(Ccr)≥50 mL/min)、无痛风石和肾结石、尿尿酸低于700 mg(4.167 mmol/L)/24 h,应选择促进尿酸排泄药( 排酸药) ; 对有中等程度以上肾功能损害(Ccr≤30 mL/min)、尿尿酸量≥800 mg(4.76 mmol/L)/24 h、或有痛风石患者应选抑制合成尿酸药(抑酸药)或促进尿酸分解药。疾病早、中期以选排酸药为主,疾病中晚期以选抑酸药或促进尿酸分解药为主。④作为开始降低尿酸治疗时机的急性关节炎发作频率应从以往的≥3 次/ 年改为≥2 次/ 年, 双能CT 的临床应用可以发现微小痛风石,有利于及早把握降低尿酸的治疗时机。

2.2 按痛风的分期选择用药

    抗痛风药治疗是终身的, 应按痛风的不同分期选药:

2.2.1 痛风急性发作期   ①控制关节炎症( 红肿、疼痛) 为目的, 尽早使用抗炎和抑制粒细胞浸润药,首选秋水仙碱首剂0.5 ~ 1 mg 顿服,以后每隔2 h 给予0.5 mg, 至疼痛缓解为止或第1 日1次1 mg,1 日3 次,第2 ~ 3 日1 次1 mg,1 日2次,第4 日及以后1 次1 mg,1 日1 次,于睡前服用; 或于出现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胃痛、腹泻)不能耐受时,减量为1 次0.5 mg,1 日1 ~ 3次。痛风急性期发作者服用在12 ~ 24 h 内起效,90%患者在服用后24 ~ 48 h 疼痛消失,疗效持续48 ~ 72 h,总量不宜超过5 mg。也可用2 mg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 中缓慢静脉注射。如病情需要,4 ~ 6 h 后再给予1 mg,总量不超过5 mg。用于预防痛风发作,秋水仙碱0.5 ~1 mg/d。②对疼痛剧烈者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尼美舒利或依托考昔,次选布洛芬、萘普生等。吲哚美辛等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镇痛和抗炎, 且能抑制尿酸盐结晶的吞噬,可作为急性期的基本用药,或在秋水仙碱疗效不好时作为替代药。吲哚美辛一般在用药后4 h内开始生效,初始剂量1 次25 ~ 50 mg,每隔8 h给予1 次,疼痛缓解后改为1 次25 mg,1 日2 ~3 次,直至完全缓解。依托考昔与吲哚美辛的疗效相同,起效迅速,单剂量120 mg 顿服24 min 可急速镇痛,作用持续24 h。布洛芬控制急性发作效果不如吲哚美辛, 多在72 h 内控制, 但不良反应较小, 剂量为1 次0.2 ~ 0.4 g,1 日2~3 次。③糖皮质激素能使症状迅速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仅在上述两类药无效时使用,可服用泼尼松1次10 mg,1 日3 ~ 4 次,症状缓解后渐减剂量或停药。

2.2.2 发作间歇期  常发生于急性期后,可反复发作,对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可表现为多关节受累,仅表现为血尿酸浓度增高,无明显临床症状、无疼痛、无炎症。此期治疗应有效控制血尿酸浓度、排除尿酸,预防尿酸盐沉积,保护肾脏,减少和预防急性痛风发作次数。需使用排酸药或抑酸药,促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预防急性期的发作及防止痛风石的形成。排酸药能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出,适用于肾功能良好者,如Ccr<80 mL/min, 疗效降低, 达30 mL/min 时无效。已有尿酸结石形成,或1 日尿尿酸≥540 μmol(900 mg/24 h),不宜使用此类药。常用排酸药苯溴马隆( 痛风利仙)1 次25 ~ 100 mg, 最大剂量可用至200 mg/d,餐后服用,连续36 个月。丙磺舒初始剂量1 次0.25 g,1 日1 ~ 2 次,然后在2 周内渐增至0.5 g,1 日2 ~ 4 次,最大剂量为3 g/d。尿尿酸高(>5.4 mmol 即900 mg/24 h)、肾功能不全者或排酸药无效时,可选择抑酸药别嘌醇。痛风的早、中期以选排酸药为主,中、晚期以选抑酸药或促尿酸分解药为主。

2.2.3 慢性痛风和痛风性肾病  需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的同时,尽早加用抑酸药。首选别嘌醇,1 次100 ~ 200 mg,1 日2 ~ 3 次或1次300 mg,1 日1 次;为减少急性痛风发作,初始剂量为100 mg/d, 渐增剂量,1 周后每周增加100 mg,严重者可增至700 ~ 900 mg/d, 直到血尿酸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肝、肾功能不良者剂量酌减;维持量100 ~ 200 mg/d,儿童8 mg/(kg·d);用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成人100 ~ 200 mg/d , 极量800 mg/d;6 ~ 10 岁儿童300 mg/d,6 岁以下儿童150 mg/d。

2.3 痛风合并症的治疗选药

2.3.1 高尿酸血症伴高血压  在应用排酸药同时,选择“一箭双雕”的药品,氯沙坦(50 mg/d)兼具降压和降低血尿酸作用,安全性良好。适用于高血压且尿酸增高不明显的痛风者, 或联合治疗顽固性血尿酸增高痛风者。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高尿液pH 值,减少尿路中尿酸结晶; 代谢物EXP-3174 具有降压活性,由尿液、胆汁双通路排泄,对中、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节剂量。

2.3.2 高尿酸血症伴高脂血症  选择非诺贝特(200 mg/d)或联合阿托伐他汀(20 ~ 40 mg/d),适合伴高三酰甘油的痛风者;后者适合伴高胆固醇痛风者或混合型高血脂症者。作用优势包括:通过肾脏旁路增加嘌呤和尿酸的清除; 降低血尿酸水平,服用3 周可降低19%,8 周降低23%; 具有抗炎症作用,降尿酸时不引起急性痛风发作。

2.3.3 高尿酸血症伴肾功能不全  高尿酸血症伴随肾功能不全者应用别嘌醇治疗是安全的( 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 对延缓肾功能恶化是有效的,并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此外,推荐更安全的减少摄入蛋白,限制摄食富含高嘌呤饮食。抗高血压药氯沙坦(科素亚)、促进肠道排泄尿酸药(活性炭类)、调节血脂药非诺贝特(立平之)等也可考虑应用或辅助治疗。获益的原因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显著减低蛋白尿,明显延缓终末肾病进程。

2.3.4 环孢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对由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肿瘤药等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可选择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左氨氯地平(5 ~ 10 mg/d),用于肾移植后抗排异治疗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作用优势有:逆转环孢素引起的肾血管收缩,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应用环孢素所诱发的高尿酸水平。

3 抗痛风药物治疗的监护

3.1 尽量水化和碱化治疗

    尿酸为白色结晶,无臭、无味、无熔点,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不溶于冷水、乙醇、乙醚,微溶于热水。尿酸在pH 值>6.5 溶解度高,其解离常数(PKa)分别为5.75(第9 个氮位解离)和10.3(第3 个氮位解离)。解离度和血浆pH 值有关。因此,必须维持尿液pH 值6.5 ~ 6.9,并多饮水,水的渗透压有利于溶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多饮白开水可稀释尿酸,加速排泄,使尿酸水平下降,并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和利于排酸。使用排酸药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可使患者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同时所排泄的尿酸盐晶体易在泌尿道沉积(结石),服用期间需要足量的水分摄入,服用碱性药(如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碱化尿液(碳酸氢钠3 g/d、枸橼酸钠3 g/d),维持尿液pH 值为6.5,可预防发生肾结石,同时促进尿酸的排除。

3.2 规避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药品

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应规避下列药品:

①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贝诺酯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起尿酸升高。

②利尿剂:氢氯噻嗪、甲氯噻嗪、贝美噻嗪、苄噻嗪等可增加近曲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 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可致高尿酸症,其他利尿剂阿佐塞米、托拉塞米、依他尼酸也有此反应。

③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喷布洛尔、二氮嗪。

④抗糖尿病药:胰岛素。

⑤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巯嘌呤、麦考酚吗乙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巴利昔单抗( 剂量相关效应)。

⑥抗菌药物:青霉素、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抗结核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减少尿酸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⑦维生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

⑧抗肿瘤药: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白消安、塞替派、阿糖胞苷、硫鸟嘌呤、巯嘌呤、羟基脲、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替尼泊苷、顺铂、卡铂、洛铂、奈达铂、奥沙利铂等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治疗时宜同时给予别嘌醇并碱化尿液。

3.3 痛风急性期禁用别嘌醇

    在痛风急性期禁用抑酸药,抑酸药别嘌醇、排酸药苯溴马隆不仅无抗炎镇痛作用, 且会使组织中的尿酸结晶减少和血尿酸下降过快, 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为避免上述情况,如治疗早期别嘌醇没有与丙磺舒和磺吡酮联合应用,则尽早服用秋水仙碱,别嘌醇通常在痛风发作平稳后2 周开始应用,但对在缓解期已应用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可继续应用。如1 年之内第2 次发作或进一步发作, 应给予简单的抑酸药别嘌醇。别嘌醇在单纯痛风的长期治疗须从50 ~ 100 mg/d 开始,每几周增加50 ~100 mg。视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最终达到治疗目标(尿酸<300 mmol/L)。最大剂量为900 mg/d。别嘌醇在应用初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 故于初始4 ~ 8 周内与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服用。

3.4 痛风急性期镇痛不能选服阿司匹林  痛风的急性期不能应用阿司匹林, 主要缘于体内的尿酸经肾小管滤过,在近曲小管中段被分泌和重吸收,尿酸的分泌增加和重吸收减少则使尿酸盐减少。急性期不能选服阿司匹林的原因有:①阿司匹林可抑制肾小管的分泌转运而致尿酸在肾脏潴留。②阿司匹林、贝诺酯等虽可缓解轻、中度关节痛,但可使血浆糖皮质激素浓度受到抑制、血浆胰岛素增高和血尿酸排泄减少,使尿酸在体内潴留,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③小剂量阿司匹林(75 ~ 150 mg/d ) 对血尿酸水平几无明显影响, 但大剂量(600 ~ 2 400 mg/d) 则可干扰尿酸的排泄,应避免使用。

3.5 依据肾功能选择用药

    鉴于2/3 的尿酸由肾脏排泄,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大多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后又由远曲小管分泌而随尿液排泄,所以完整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是保证尿酸排泄的重要条件。肾功能不全时,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①痛风早、中期以选择排酸药为主,中、晚期以选抑酸药或促尿酸分解药为主。并依据肾功能和尿尿酸排泄量选药。②对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者宜选苯溴马隆;尿尿酸≤600 mg/24 h,且无肾或泌尿道结石者宜选丙磺舒;尿尿酸≥1 000 mg/24 h,有泌尿系结石史或排尿酸药无效时可选择抑酸药别嘌醇。③肾功能不全者可使别嘌呤在体内蓄积,排泄受阻,促使不良反应增多,应依据Ccr 调整剂量;对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用。④排酸药(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能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出,适用于肾功能良好者,如Ccr≤80 mL/min,疗效降低,达30 mL/min 时无效。已有尿酸结石形成,或1 日尿尿酸≥5.4 mmol (900 mg/24 h), 不宜使用。

3.6 监护秋水仙碱与抗痛风药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服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期, 每一疗程期间应停药3 天,以免发生蓄积性中毒,患者疼痛一旦消失立即停药。胃肠道反应是秋水仙碱严重中毒的前驱症状,出现时应即停药,并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否则会引起剧毒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造血功能。秋水仙碱须经肝脏解毒, 当肝功能不全时对其解毒能力下降,易使毒性加重;对肝、肾功能有潜在损伤者易致蓄积中毒,应酌减剂量。在炎症控制后1 ~ 2 周开始抑酸药别嘌醇治疗。对不能耐受秋水仙碱者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但不应超过6 周。提倡与维生素B6合用, 以减轻毒性; 长期服用可致可逆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如正服用利尿药(尤其是噻嗪类利尿药)控制高血压时,对合并痛风者应考虑换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磺吡酮不适于控制与肿瘤或肿瘤化疗相关的高尿酸血症。

 

 


上一篇:慢性痛风的治疗 下一篇:切莫痛定思痛——关注痛风的临床诊治与预防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