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典型的代谢性疾病,本质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使血液中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当血尿酸浓度超过饱和点(男性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尿酸盐就会在关节、软组织、肾脏等部位析出成细小的针状结晶。这些结晶会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蜂拥而至,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发剧烈的红、肿、热、痛反应。这也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直接病理原因。若不及时治疗,反复发作会使关节软骨逐渐被侵蚀,形成立体硬结——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和活动障碍;尿酸盐沉积在肾脏还可能引起肾结石、慢性肾病甚至肾衰竭。如今,痛风已从过去的“富贵病”“罕见病”演变为常见慢性病,全球有超过1700万患者,而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痛风的病因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按成因分,原发性痛风占90%以上,主要与先天性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相关,家族中常有多人患病。大多数患者的尿酸问题源于排泄减少,少数是由于嘌呤代谢酶缺陷导致尿酸生成增加。继发性痛风常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比如慢性肾病减少尿酸排泄,血液肿瘤化疗导致细胞大量崩解、尿酸急剧升高,某些利尿剂和抗结核药物也会干扰尿酸代谢。生活方式则是重要的外部推动力——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从以谷物为主转向高蛋白、高嘌呤肉类,动物内脏、海鲜、浓汤等摄入量大幅增加;啤酒和烈酒不仅嘌呤高,酒精代谢产物还会抑制尿酸排泄;寒冷环境促使尿酸盐更容易结晶,关节外伤会让已有的结晶脱落,引发炎症;肥胖则同时增加尿酸生成和减少排泄,并且常伴有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使病情雪上加霜。
痛风的症状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急性关节炎期,常在夜间突然发作,尤其喜欢攻击第一跖趾关节——患者会被像刀割一样的剧痛惊醒,关节迅速肿胀发红,皮肤发热,哪怕轻轻触碰也疼痛难忍。大约六到七成的首次发作集中在这个部位,也可能累及踝关节、膝盖、手腕等,症状持续数天到两周后自行缓解,但往往会复发。第二阶段是间歇期,表面上症状消失,但体内高尿酸依旧存在,复发频率会逐渐增加,间隔时间缩短。第三阶段是慢性关节炎期,反复沉积的尿酸盐在皮下形成痛风石,常出现在耳廓、手指、肘部,破溃时可流出白色砂状物质。关节软骨被侵蚀,出现僵硬、变形和活动受限。第四阶段是肾脏病变期,大约三分之一患者会出现肾损害,如夜尿多、蛋白尿、肾绞痛(尿酸结石),严重时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是通过关节穿刺获取滑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针状、具有负双折射的尿酸盐结晶。如果无法获取滑液,可以参考临床标准,如ACR/EULAR 2015诊断标准,综合关节受累部位、疼痛高峰出现时间、影像学证据(例如超声的“双轨征”或X线的骨侵蚀表现)等打分,累计分数达到8分即可确诊。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高尿酸血症不能直接诊断痛风——大约三成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尿酸值是正常的,而只有一到两成的高尿酸人群最终会发展为痛风。
治疗痛风必须分阶段进行。急性发作期的核心是快速缓解炎症和疼痛。非药物方法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冰敷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和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每日不少于2升)。药物方面通常采用三类: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起效快,秋水仙碱在小剂量下可减少胃肠不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多关节严重发作。急性期严禁开始使用降尿酸药,以免加重炎症。缓解期则要着重控制尿酸水平,根据患者类型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或促进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有肾结石倾向者慎用排泄类药物。治疗目标是无痛风石时血尿酸低于360μmol/L,有痛风石时低于300μmol/L。
痛风是一场终身的管理战,药物治疗必须配合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应彻底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沙丁鱼、啤酒等高嘌呤食物;中等嘌呤食物如豆类、菠菜可以少量摄入;肉类每天最好不超过100克,多吃奶制品、樱桃和各类蔬果,有助于尿酸控制。生活习惯上要戒酒,减少含果糖的饮料,逐步降低体重(BMI每下降1,血尿酸约下降30μmol/L),冬季注意关节保暖,避免高强度运动或关节外伤。同时每三到六个月监测血尿酸和肾功能,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痛风并非只是关节的疼痛,它是身体代谢失衡的警示信号。要想真正控制病情,必须将科学用药、精准饮食和健康生活结合起来,持续保持尿酸达标,才能阻断尿酸盐结晶的恶性循环,预防关节和器官的损害。在当下饮食结构逐渐西化、高蛋白化的趋势中,适度回归以谷物、蔬果为主的传统饮食模式,也许正是抵御这场“代谢风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