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是一种因尿酸过多引发的慢性病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7-17 08:23)

文章正文

痛风是一种由尿酸在体内过多堆积引发的慢性疾病,属于代谢紊乱的一种。尿酸是体内分解嘌呤产生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但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不足时,它会在血液中累积,形成高尿酸血症,并在关节或软组织中形成尿酸盐结晶,最终诱发剧烈疼痛的关节炎反应,也可能引发肾脏损害和代谢类疾病。

大部分痛风患者属于原发性痛风,这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一些特定酶功能缺陷或肾脏对尿酸排泄能力差。少数人患的是继发性痛风,原因可能是患有血液病、接受化疗、长期使用利尿剂,或慢性肾病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老年男性中更常见,不过也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尿酸在体内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体内生成过多,比如嘌呤代谢过快或摄入高嘌呤食物过多;二是排泄减少,比如肾功能下降或基因突变影响了尿酸的排泄。正常温度下,当血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就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晶体会沉积在关节、软组织或肾脏中。

一旦尿酸盐结晶形成并进入关节,就会被身体的免疫系统误认为“入侵者”,引起巨噬细胞的吞噬行为,并激活体内一种叫NLRP3的炎性机制。这会释放多种炎症物质,吸引大量白细胞前来“作战”,最终导致关节红肿热痛,形成典型的痛风发作。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叫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还会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加重局部炎症。而长期晶体沉积会损害关节结构,导致痛风石形成,严重时可引发关节畸形甚至肾功能衰竭。

痛风的症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初期常表现为突然、剧烈的关节痛,尤其是在夜间发作最为典型,第一跖趾关节(即大脚趾)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疼痛如刀割般,常在12小时内达到高峰,同时伴随明显红肿和发热。发作通常由饮酒、暴饮暴食、外伤或剧烈运动诱发。到了慢性阶段,痛风可影响多个关节,并出现耳廓或肘部的皮下结节,称为痛风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肾病或尿路结石,表现为腰痛、血尿或夜尿增多,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诊断痛风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关节液检查,确认是否存在尿酸盐结晶。此外,也可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比如关节红肿、剧痛等。现在还有更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如双能量CT可以直接看到体内尿酸结晶的位置和体积,而超声也可用于观察关节表面的晶体沉积,但对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判断时还需与其他疾病,如假性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进行区别。

治疗痛风分为两个阶段。急性发作时,主要目的是快速缓解炎症和疼痛。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小剂量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部分患者还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方案,如“内清外透法”或“清热养阴除湿汤”,在缓解炎症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进入缓解期后,重点是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复发和并发症。这时候会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比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用于减少尿酸生成,而苯溴马隆则帮助尿酸排出。治疗期间需大量饮水并调节尿液的酸碱度,以防结石形成。

日常管理在痛风治疗中同样重要。首先是饮食调整,应避免动物内脏、贝类、浓汤和含糖饮料,尤其是啤酒和果糖含量高的饮品。推荐多吃蔬菜、脱脂奶制品和少量低脂肉类。水分摄入要充足,每天建议喝2000-3000毫升白水。控制体重也很关键,肥胖会增加尿酸水平,但减重不宜太快,否则可能引发反弹或其他问题。

为了减少痛风反复发作,还需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肾功能和尿蛋白,同时避免滥用可能伤肾的药物。如今,很多医疗团队也利用APP等数字化手段帮助患者管理疾病,提高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关节压力,也能明显降低急性发作的频率。

总体而言,痛风是一种可控但需长期关注的代谢疾病。早期发现、规范用药、科学饮食和持续管理是关键所在。中医药在调理体质、减轻炎症方面也可作为辅助手段。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未来有望通过基因调控或靶向抑制相关炎症因子,从源头上实现痛风的精准防治。





上一篇:痛风治疗,只降尿酸就够了吗? 下一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痛风发作中扮演的角色


标签shop
标签news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