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发作是痛风患者最常经历也是最痛苦的阶段,表现为关节(尤其是大脚趾、足背、踝、膝等)突发剧烈红、肿、热、痛,常于夜间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此时,迅速、有效地控制炎症和缓解疼痛是核心目标。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和权威指南推荐,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用药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及早用药:24小时黄金窗口期
原则核心:一旦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为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开始抗炎止痛治疗,最好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启动。
原因分析:炎症反应在发作初期进展迅速,及早干预能更有效地阻断炎症瀑布反应,更快地控制症状,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并可能降低后续关节损伤的风险。拖延用药可能导致炎症反应更顽固,治疗难度增加。
足量使用抗炎镇痛药物:首选一线药物
原则核心:在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选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中的一种,并给予足够剂量以达到快速控制炎症的目的。
药物类别及选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广泛使用的一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合成,从而发挥强大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需选择足量(通常按说明书最大治疗剂量或医生建议剂量),并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常用药物包括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需特别注意胃肠道、心血管和肾脏不良反应风险,尤其对有相关病史的患者。
秋水仙碱: 传统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并干扰白细胞趋化、黏附和吞噬尿酸盐结晶的过程,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关键原则是“低剂量方案”。 研究发现,高剂量秋水仙碱(如初始1mg,随后每1-2小时0.5mg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副作用)虽然有效,但其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如腹泻、呕吐)发生率非常高(可达70%以上)。而低剂量方案(如初始1.0mg,1小时后0.5mg,之后改为0.5mg,每天1-3次)疗效与高剂量相当,但安全性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降低(约10%)。 因此,目前强烈推荐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方案。
糖皮质激素: 对于不能耐受NSAIDs或秋水仙碱、存在禁忌证(如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或发作累及多个关节(多关节炎)的患者,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选择。其通过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迅速控制症状。可口服(如泼尼松龙20-40mg/天,5-10天)、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关节腔内注射(适用于单或少关节受累)。关键原则是短期使用和逐渐减停。 需警惕其全身性副作用,如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
个体化治疗:评估禁忌证与合并症
原则核心:选择药物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础疾病、合并用药、肝肾功能、年龄、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等。
关键考量:
肾功能不全: 这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也是用药的重要考量点。
轻度肾功能不全:通常可选用NSAIDs(需谨慎监测肾功能)或糖皮质激素。
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慎用或禁用NSAIDs(因加重肾损害风险)和高剂量秋水仙碱(因排泄减少易蓄积中毒)。此时,糖皮质激素成为更安全的选择(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低剂量秋水仙碱在严密监测下可考虑,但需减量。
消化系统疾病: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胃炎或消化道出血病史者,禁用NSAIDs,慎用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溃疡)。 低剂量秋水仙碱或关节腔注射激素可能更合适。
心血管疾病: 某些NSAIDs(如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需权衡利弊。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也需评估心血管影响。
糖尿病、高血压: 糖皮质激素可能显著升高血糖和血压,需加强监测并调整降糖降压药物。NSAIDs也可能影响血压。
肝功能不全: 需调整经肝代谢药物的剂量(如秋水仙碱、部分NSAIDs)。
老年患者: 常合并多种疾病,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优先考虑安全性更高的方案(如低剂量秋水仙碱、短程小剂量激素),加强监测。
避免同时开始或改变降尿酸治疗(特殊情况除外)
原则核心: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通常不建议开始新的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治疗,或对正在使用的降尿酸药物进行剂量调整。
原因分析:急性期启动或改变降尿酸治疗,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剧烈波动(尤其是下降过快),反而可能诱发或延长急性关节炎发作。一般建议在急性炎症完全控制(疼痛消失)后2-4周,再开始或调整降尿酸治疗。
例外情况: 如果患者发作前已在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且发作时血尿酸控制尚可,不应在急性期停用该药物。 突然停用可能导致血尿酸反跳,加重发作或诱发新发作。
辅助治疗与一般措施
休息与抬高患肢: 发作关节应充分休息,避免活动和负重。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
局部冷敷: 可减轻疼痛和炎症感,但需避免冻伤。
碱化尿液(谨慎使用): 对于有尿酸性肾结石病史或尿pH值持续偏低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短期使用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钾钠等药物碱化尿液(目标pH 6.2-6.9),增加尿酸溶解度,促进排泄,降低结石风险。但需注意,碱化尿液本身不能缓解急性关节炎症状,且过量可能导致碱中毒或钙盐沉积,不作为常规推荐。
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循证依据)
原则核心:在规范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可能有助于更快缓解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降低复发风险。
中医认识:痛风急性期多属中医“热痹”、“湿热痹”范畴,病机主要为湿热瘀阻经络关节。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 常用治法为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常用方剂如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宣痹汤等加减,或经验方如痛风方(含苍术、黄柏、泽泻、土茯苓、萆薢、薏苡仁、牛膝、赤芍等) 或朱良春经验方痛风颗粒(含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威灵仙等)。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症状(疼痛、肿胀)、降低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部分中药方剂还显示出一定的降尿酸作用。
外治法: 中药外敷、熏洗等可辅助缓解局部红肿热痛。
重要提示: 中药治疗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其与西药联合应用需注意潜在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