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在痛风治疗中提出“浊瘀痹”理论,认为痛风的核心病机是湿浊瘀滞内阻,而非单纯风寒湿邪侵袭。其治疗注重“泄化浊瘀”原则,结合辨证施治,形成以下特色经验:
一、核心理论与辨证分型
朱老认为痛风多因饮食不节(嗜酒、喜食肥甘)导致脾肾失调,湿浊内生,瘀阻经络。他将痛风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型,并强调调和营卫的重要性。治疗时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调和营卫、通阳化气,配合清热利湿药物。
二、特色用药与组方
泄浊化瘀主药:
土茯苓、萆薢:重用至30g以上,可促进尿酸排泄、消肿止痛。
威灵仙、薏苡仁:通络除痹,尤擅缓解关节僵硬。
虫类药:如全蝎、地鳖虫、僵蚕等,用于久病瘀结,可破血逐瘀、搜剔络邪。
分型加减:
湿热型:加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
瘀血明显:配伍乳香、没药、赤芍活血止痛。
急性发作期:增用忍冬藤、虎杖清热解毒,缓解红肿热痛。
三、中西医结合实践
朱老创制痛风冲剂(含土茯苓、萆薢、泽兰等),临床观察显示其消肿效果与秋水仙碱相当,且安全性更高。对于长期依赖激素者,主张逐步减量并配合中药(如穿山龙替代激素),减少副作用。
四、名医验案与疗效
典型病例中,患者郭某痛风反复发作伴结节,朱老以土茯苓、萆薢泄浊,地龙、蜂房通络,配合益肾蠲痹丸(含熟地、鹿衔草等补肾药)巩固疗效。治疗1月后肿痛消退,尿酸显著下降。
五、调护建议
朱老强调饮食忌口(豆类、海鲜、动物内脏)及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同时提倡适度运动以改善代谢,避免久坐湿冷环境。
总结:朱良春教授从“浊瘀”论治痛风,注重虫类药与草本药的协同作用,结合中西医优势,形成标本兼治的体系。其经验为临床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尤其适合慢性痛风及反复发作患者。